要聞
分享到 0

淩家灘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

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大石鉞、最大玉璜,中國史前考古唯一一件龍首形玉器,具有祭祀功能的超大型高等級公共禮儀建築……近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宣佈,含山淩家灘遺址2020年—2022年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

淩家灘遺址位於馬鞍山市含山縣銅閘鎮,是一處距今5800年—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2019年,淩家灘遺址被納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重大課題,並作為長江流域5處區域核心聚落之一被納入新一輪的“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中。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202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淩家灘遺址開展主動性發掘,地點均位於崗地東南端的大型紅燒土遺跡片區。此外,因遺址公園建設,2021年還對墓地西側和外壕北段進行了發掘;對遺址保護範圍外的考古研學小鎮建設工地、博物館項目工地進行了發掘。

墓葬祭祀區西側休息廣場區域共發現新石器時代灰坑2個、祭祀坑1個、石頭遺跡1處及漢代墓葬5座。祭祀坑出土器物260余件,包括石器140余件、玉器70余件、陶器40余件。一件石鉞長38.3釐米、上寬24.3、下寬28.5釐米,一件寬體玉璜外徑23.6釐米,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大的石鉞、最大的玉璜。其中一件龍首形玉器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為中國史前考古中發現的唯一一件。龍首形玉器等特殊玉器的出土,對研究中國史前用玉制度及對歷史時期禮制的影響具有重大意義。

淩家灘遺址崗地東南角、內壕中部,以大面積的紅燒土堆積為特點。此次發掘,初步認為大型紅燒土遺跡年代為淩家灘文化最繁盛的時期(距今5500年—5350年)。考古學家認為,以大型紅燒土遺跡為代表的大型高等級公共建築的發現,證明淩家灘存在超大型的高等級的公共禮儀建築,並且存在明確的祭祀功能。同時,這為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的存在,尋找到了相匹配的高等級的生活遺存。

此次發掘揭露外壕口寬45米、底寬25米、自深2米,發現外壕能起到積極的防禦功能以及蓄水和垃圾傾倒場所的功能。

作為良渚文明的源頭之一、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和地點,淩家灘的考古新發現,為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更加重要的資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