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到2025年,安徽省鄉村産業總産值將達2.8萬億

鄉村産業蓬勃發展,成推動農民增收的主引擎

滁菊,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的美譽,滁州市南譙區大柳鎮是其核心産區。深秋時節,這裡的滁菊迎來豐收,到處金燦燦一片。

“今年不僅産量高,而且花型也漂亮,主要因為秧苗是育苗基地統一發放的,品種和品質都好。”大柳鎮曲亭村村民黃開成種植滁菊已20多年,他告訴記者,今年35畝菊花預計産量能達到2.8萬公斤,毛收入20多萬元,這佔他家庭年收入的九成。

從特産資源到特色産業,日益壯大的滁菊産業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經濟作物。“滁菊國家級農産品優勢區已經獲批,滁菊也通過了國家級地理標誌農産品認證,全區滁菊種植面積約1600畝,帶動農戶500多戶。”南譙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司義黨告訴記者。

鄉村振興首要是産業振興,鄉村産業發展是“三農”工作的核心任務。近年來安徽省鄉村産業快速發展,已成為推動農民增收的主引擎。據省鄉村振興局負責人介紹,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和産業、就業、創業的良性互動,有效促進了脫貧地區特色産業加快發展、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今年上半年,全省脫貧縣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9879元,同比增長6.4%,高於全省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0.8個百分點。

“整體看現代種養業發展在提質增效,鄉土特色産業發展興旺,農産品加工流通業穩中有升,鄉村旅遊業也在回暖向好。”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産業發展處處長楊亞明表示。

從糧食生産看,穩産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增收效果好。以小麥為例,今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佔比已超過七成,有望讓農民增收超30億元。上半年全省肉蛋奶總産304.8萬噸,蔬菜産量1034.9萬噸,水産品産量132.5萬噸,同比均實現增長。

依託特色資源和獨特鄉土稟賦,許多地方在鄉土特色産業發展上效果顯著。上半年,34個“一縣一業(特)”示範縣全産業鏈總産值777.91億元,同比增長22%。亳州中藥材産業已建成國家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年總産值已突破1000億元。在長豐縣,全國首個“中國菌物谷”落戶,上半年全省食用菌産量達32.5萬噸,同比增長46.8%。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合肥周邊民宿生意火爆。“7天時間每天都滿房,而且提前大半個月就訂滿了。”廬江縣一家民宿老闆告訴記者。儘管受疫情影響,上半年全省鄉村休閒旅遊業營業收入379.22億元,接待1.06億人次,均實現難能可貴的增長。上半年全省農産品加工業總産值7783.2億元,同比增長9.7%。

鄉村新型服務業蓬勃興起,並與資訊産業融合發展。全省21個縣示範推廣農業生産“大託管”,實施面積140萬畝。全省農業生産託管服務組織達3.6萬個,服務小農戶448萬戶。今年前7個月,全省完成100個數字農業工廠建設、新增數字應用場景227個,全省農村産品上行網路銷額達510億元。

産業發展不平衡,精深加工仍是突出短板

採訪中記者發現,在南譙區很多菊農種植面積並不大,且多年穩定。經濟效益好,為什麼不擴大面積?

“企業收不了那麼多,種多了賣不掉。”黃開成反映。記者了解到,滁菊鮮花每年僅可采收一季,時間多數集中在11月份,采收後需要在48小時內殺青烘乾,否則鮮花會變質,這對企業的初加工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根據我們自己的加工能力,一般一天收購量控制在5000公斤,再多就不能在規定時間完成加工。”當地龍頭企業菊泰滁菊負責人反映,此外如果種植規模擴大至2萬到3萬畝,需要收購資金1億元左右,另外還需配套廠房、加工設備等,資金和運營成本壓力無法承受。

受發展基礎、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當前安徽省鄉村産業發展面臨産業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整體來看,農産品加工仍是鄉村産業發展的突出短板。“企業雖然數量多,但規模和品質不高,農産品深加工能力弱,大生産小加工格局尚未完全扭轉。”楊亞明坦言。目前,全省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數量為83家,低於河南省的102家、山東省的130家。

以糧食加工為例,安徽省糧食産量居全國第4位,但加工量僅佔安徽省糧食總産量的30%,加工轉化率僅為60%。

綠色食品産業發展不平衡。十大綠色食品産業中,生豬、家禽、水産品、蔬菜、稻米、小麥、林特等7個産業全産業鏈産值已超1000億元,其中生豬産業已超1400億元;而茶産業全産業鏈産值不足730億元,玉米、中藥材全産業鏈産值僅600多億元,産業面臨較大的發展壓力。

以茶産業為例,安徽省是傳統名優茶大省,但産業卻始終發展不足,與福建、雲南等省份差距拉大。

安徽省仇傳慧技能大師工作室首席專家仇傳慧研究茶産業多年,她表示一些茶産業強省的經驗,就是培育或引進大企業,讓大企業把先進的技術、設備,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和市場份額帶進來,全産業鏈帶動産業升級。

據了解,當前安徽省鄉村産業領域的“雙招雙引”雖然項目總數較多,增幅較高,但新招項目單個投資偏低,頭部企業項目佔比較小,需要進一步提升。

以綠色食品産業為抓手,推動鄉村産業增量提質

在南譙區施集鎮榮譽村宏祥菌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菌棚一座連著一座,大棚內整齊劃一的架子上層層疊疊地放著一個個長約半米的菌棒,長滿了香菇,村民們正忙著採摘香菇。

“每年9月至次年5月是採摘期,我們的香菇品相好、口感佳,新鮮香菇市場批發價每公斤15元左右,最近平均一天能摘700公斤左右。”擁有20年種菇經驗的合作社負責人張文忠説。目前合作社有香菇大棚50座,香菇30萬棒,年收入能達到200萬元。“過去我們沒有這個産業,近年來立足人工麻櫟林資源優勢,聚焦‘林農一體化’優化特色産業佈局,利用好科技支撐優勢,做好食用菌産業升級文章,拓展了鄉村産業的發展‘新空間’,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施集鎮黨委書記範文張介紹。

安徽省農特資源豐富,在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發展區位和市場優勢明顯,做大做強鄉村産業基礎紮實。楊亞明表示,下一步將以綠色食品産業為抓手,推動鄉村産業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大幅提升。根據《安徽省鄉村産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到2025年,全省鄉村産業總産值將達到2.8萬億元。

現代種養業是安徽省鄉村産業的底盤和基礎,必須做大量、提升質。“重點是推進規模經營、提升設施裝備水準、發展優質專用糧等。”楊亞明介紹。按規劃,到2025年全省耕種30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種植面積佔比要從現在的22%提高到45%;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標準化養殖場(小區)和設施養魚。今年要新增20萬畝設施蔬菜;推行精耕細作提高畝均效益,到2025年力爭農業勞動生産率達4.8萬元/人、農業畝均産出率達10760元/畝,均較2020年翻一番。

加工業的強與弱,是衡量鄉村産業發展水準的主要尺規。對此,安徽省將繼續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要求,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力爭今年農産品加工業産值達1.5萬億元。其中在初(粗)加工上,推進“糧去殼”“菜去幫”“果去皮”“豬變肉”;在精深加工上,推動“糧變粉”“肉變腸”“菜變肴”“果變汁”,解決農産品精深加工、提質增效的問題;在農業廢棄物加工上,鼓勵“麥麩變多糖”“米糠變油脂”“果渣變纖維”“骨血變多肽”,變廢為寶實現産品增值。

強化資金要素的支撐,用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産業升級。繼續加快數字農業工廠和數字應用場景建設,積極開拓網銷市場,推動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全部實現帶碼銷售。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眾籌農業、定制農業、生鮮電商等新産業新業態。用好財政、金融、保險等各類金融政策,為産業發展提供更充足的資金支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