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遺産開發利用逐漸深入,冬奧品牌效應持續顯現,有效推動了奧運文化、冰雪文化落地生根,促進了冰雪産業、全民健身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合理有效開發利用好冬奧遺産,才能使豐碩冬奧遺産成為造福人民、惠及長遠的優質資産
丟掉放羊鞭,拿起滑雪板,乘著北京冬奧會的東風,北京市延慶區張山營鎮的18名農民組建了延慶區第一支農民滑雪隊。從前只能在地裏幹活或者打點零工的隊員們,學習專業知識和滑雪技巧,活躍在北京冬奧會志願者隊伍中。得益於北京冬奧遺産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冬奧的帶動效應持續釋放,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北京冬奧會之後,隊員們或是走進雪場,成為滑雪教練;或是發揮制冰技能,為雪場提供保障服務;還有的在家門口開起民宿,收入輕鬆翻番。“冰雪熱”還在延續,越來越多人端上了“雪飯碗”,冬奧遺産煥發生機,成為造福人民的優質資産。
冬奧成果,人民共用。管理好、運用好北京冬奧遺産,是堅持辦賽和服務人民、促進發展相結合的必然要求。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既有場館設施等物質遺産,也有文化和人才遺産,這些都是寶貴財富,要充分運用好,讓其成為推動發展的新動能,實現冬奧遺産利用效益最大化。
凡事預則立。北京冬奧會的“雙奧場館”智慧轉換和新建場館超前謀劃,將賽時需求與賽後利用統籌考慮。比如,新建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的“柄首”包含了兩個多功能空間,下方結束區被設計成一個足球場;首鋼大跳臺的設計,與周邊首鋼園區的工業文化遺址、石景山的山水相融合。在設計建造時就將舉辦重大賽事同服務全民健身結合起來,冬奧場館得以持續發揮其長久價值。如今,“雪如意”下方的足球場可以舉辦音樂會、産品發佈會等大型活動,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等場館經過整體規劃,被打造成延慶奧林匹克園區,轉變為公眾休閒旅遊度假地。“上得了國際舞臺、入得了百姓生活”,冬奧場館的賽後運營業態更為豐富,為可持續發展探索出更多新路徑。
持續的“冰雪熱”,也帶動了更多群眾參與冰雪運動,讓場館釋放更大效能。運用好場館設施等物質遺産,需要更好發揮文化和人才遺産的作用。訓練有素的運營團隊,用多年時間鍛造的本土造雪、壓雪、塑形隊伍等,為冬奧場館賽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國家體育館冰球館經過改造,成為北京青少年冰球比賽的主要場所之一;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先期開放了約6000平方米冰面,吸引眾多市民前來體驗;參加冬奧場館定向賽的幾百名戶外運動愛好者,近期穿行在張家口崇禮多個冬奧會場館間,充分感受奧運文化的魅力。冬奧遺産開發利用逐漸深入,冬奧品牌效應持續顯現,有效推動了奧運文化、冰雪文化落地生根,促進了冰雪産業、全民健身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北京冬奧遺産的管理、運用,不僅在於冬奧場館的運營,更要從整體上謀劃和推動,繼續發揮其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牽引作用。在滑雪小鎮崇禮,體育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30%。據不完全統計,崇禮每5人中就有1人從事和冰雪相關的工作。北京延慶區開展餐飲服務、滑雪教練員、志願服務等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培訓後就業超4800人。從基礎設施完善到産業轉型升級,從優化公共服務到城市無障礙環境提升,京張兩地區域交通更加便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産業聯動更加緊密,公共服務更加均衡,為賽後持續帶動區域一體化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冬奧遺産的開發利用是挑戰更是機遇,堅持優勢互補,增強協同聯動,才能寫好區域協同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