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分享到 0

祁門:守正創新 傳播優秀戲曲文化

8月22日-27日,由浙江傳媒學院主辦、浙江傳媒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承辦的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大徽州區域地方戲曲人物造型設計人才培養》祁門目連戲、儺舞實踐教學在安徽省祁門縣舉行。

據了解,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大徽州區域地方戲曲人物造型設計人才培養》旨在培養戲曲人物造型設計領域的高端創作人才。項目聘請國內外戲劇與影視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國家級、省部級技藝傳承人,通過集中授課、理論研討、創作研究、展示彙報等教學活動環節,使學員了解戲曲人物造型創作的發展現狀,理解區域地方戲曲服化創作材料特性,掌握創作技法,具備以新時代人民生活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的素養、觀念與能力,為我國戲曲人物造型創作實踐培養優秀人才。

此次在全國範圍遴選的30名學員,在本行業獲得過省級以上獎項或承擔省級以上研究課題且成果較為突出。項目教學團隊主要成員有浙江傳媒學院黨委書記楊立平、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潘建華、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藍玲、中國著名戲劇服裝設計師王立君等。項目集中授課地點分別在浙江傳媒學院、中國婺劇院、安徽省徽京劇院、貴池儺藝團、祁門縣目連戲相關劇團等。

在祁門一週的學習實踐中,學員們先後深入到箬坑鄉馬山、歷口鎮歷溪、蘆溪鄉蘆溪等非遺傳習所,通過考察當地的傳統戲曲環境,觀看目連戲、儺舞及儺面具製作,拜訪非遺傳承人,查閱戲曲資料等形式,更加深入地了解祁門深厚的徽州戲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非遺技藝。

明萬曆年間,祁門清溪人鄭之珍在過往雜劇、變文及傳説等的基礎上撰寫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鄭本目連戲一經産生,便在祁門等地廣為流傳。目連戲基本唱腔古樸,以鼓擊節,鑼鈸伴奏。角色分生、旦、末、凈、雜、襟,臉譜有鬼臉、標臉、花臉等,表演吸收民間武術、雜耍的一些技巧,能走索、竄火、滾打等,為後來徽班的武戲表演奠定基礎,堪稱我國戲曲史上的活化石。

祁門儺舞是中國遠古時期驅鬼逐疫的一種祭儀,源於原始巫舞,明清時期更為盛行。舞者頭戴木刻面具,身穿蟒袍,手執干戚等兵器,跳起兇猛、狂熱的舞蹈驅逐邪祟,保留的節目有:《魁星開天地》《劉海戲金蟾》《將軍戒土地》《獅子報平安》。祁門儺舞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産,從中可體察出古代先民的宗教意識、民俗意識和審美意識,為我國不同歷史階段民風民俗和文化風貌的研究提供參考。

近年來,祁門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創新,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截至目前,全縣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32項。其中,擁有徽州目連戲、祁門紅茶製作技藝、祁門儺舞、徽州祠祭、祁門蛇傷療法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5項,省級7項、市級12項、縣級8項;有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198名,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名、省級16名、市級73名、縣級104名。

目前,祁門縣正積極搶抓萬里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的機遇,全面整合優化各類資源,積極申報徽州目連戲文化生態保護區,推進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深入挖掘非遺助力鄉村振興、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等方面的典型實踐,在振興傳統文化的同時,推動祁門全域旅遊的發展,高品質建設現階段“世界紅茶之都,美麗康養祁門”。(圖文/章四海、胡建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