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分享到 0

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打好五大合力攻堅戰 奏響鄉村振興“大樂章”

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人傑地靈,有“文化之鄉”的美譽,擁有獨特地理位置、深厚文化底蘊、良好生態環境、豐富林場資源和旅遊資源,這些資源稟賦正是該鄉借力發展、借勢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勢所在。今年以來,五橫鄉牢牢抓住鄉村振興這條主線,全力打好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攻堅戰”,社會民生事業全面發展,鄉村治理更加安定有序,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推動産業振興 發展特色經濟

發展特色産業、特色經濟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五橫鄉因地制宜抓好謀劃和落實。近年來,五橫鄉採取了各種措施,設計打造本地産業體系,如著力打造茶旅、花旅、果旅、文旅、康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先發地,同時加大投入,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居民日常生活條件。立足村情實際和資源環境,通過創辦合作社、土地流轉、資源開發、集體資金運營、項目建設、産業服務、電子商務等有效路徑,進一步增強村級組織自身造血功能,走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的道路。五橫社區近兩年因地制宜注重産業發展,規劃按照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園標準發展壯大食用菌産業,建設菌菇種植、菌菇加工、科研示範、休閒觀光等四大功能區,將食用菌生産基地打造成集生産示範、科研展示、鄉村旅遊為一體的菌菇主題現代農業示範園,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推動人才振興 深化校地合作

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全方位培養各類人才,完善人才服務鄉村激勵機制,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五橫鄉曰公社區深化校地合作,利用本地高校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加大對曰公社區茶産業技術培訓幫扶力度,做好鄉村振興規劃。把課堂搬到田埂上,在田間地頭做學問,建立農民田間學校等培訓模式,保證農民增産、增收。同時,還在社區開展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産業扶貧帶頭人培訓項目。依託農業技術專家、鄉村振興管理人員,開展知識更新服務。建立“專家+農技人員+示範戶+農戶”技術推廣服務模式,搭建農民與農業科技專家溝通聯繫的平臺,實現校地共榮、共贏、共發展。

推動文化振興 培育文明鄉風

五橫鄉是“四體皆精、千年一人”書法大師鄧石如、“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家鄉,鄧氏家風深深影響著五橫人民。依託五橫悠久的文化歷史,著力“凝聚紅色力量,傳承紅色基因”,利用鄧稼先故居紅色陣地,整合花溪茶谷、鄧石如墓等景點,精心打造紅色研學線路,吸引5萬多黨員幹部前來調研學習。開設“稼先故事我來説”紅色大講堂,蒐集國內外關於鄧稼先的影視、教材、書籍,建立鄧稼先資料庫室,進一步充實紅色教育素材。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實施“文化+”戰略,持續打響“書畫五橫”紅色品牌,為推進五橫跨越式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文化力量。鄉黨委政府注重引導本土書畫家開展公益授課,打造“書畫進校園”品牌活動,同時結合農民春晚,連續舉辦三屆“鄧石如書畫節”品牌文化活動。突出書畫之鄉特色、放大優勢、勇攀高峰,積蓄跨越發展,為怡人宜秀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助推文化振興。

推動生態振興 堅持綠色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近幾年,五橫鄉大力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污水、垃圾處理,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創建“文明積分”治理模式,以表彰先進,評優評先活動發動群眾共同參與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以五橫鄉白林村為例,招商引進龍雲莊園入駐,以人們對鄉村田園詩意生活的嚮往為切入點,不斷推進現代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依託于國家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技術指導下,龍雲流轉土地260畝,山場1000畝,建成茶園基地770畝,水果採摘區220畝,建立了水果大面積的農業産業園,又根據鄉村特點,規劃稻蝦共作養殖,打造鄉村新産業,發展鄉村旅遊景區與農業相結合,優化産業結構,帶動經濟發展。

推動組織振興 抓基層組織建設

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關鍵。五橫鄉堅持黨建引領,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鄉黨委著眼推進黨的組織工作覆蓋,夯實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機關幹部下沉到各村(社區),構建起基層組織網路,使黨的工作更加貼近基層、貼近群眾。選優配強村“兩委”幹部隊伍,通過加強村“兩委”班子的培訓管理,建強隊伍、完善機制、建優載體,提升鄉村振興的組織力。

五橫鄉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聚焦鄉村振興“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目標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圖文/張楠、楊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