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健身行動方案》指出,到2023年,全面完成安徽省居住小區和行政村現有健身設施的維修、改造和提升,以及未配建健身設施小區的配建工作,基本實現城鄉居民身邊健身設施全覆蓋。到2025年,新建全民健身步道3000公里,實現城市功能、體育元素、文化旅遊等公共空間連點成線、互聯互通,基本形成“城鄉有統籌、健身有地方、運動有技能、活動有氛圍”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5月16日,合肥市民在五里墩街道陳村路社區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鍛鍊。安徽日報記者范柏文 攝
整合利用空間資源
完善全民健身設施
完善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根據常住人口總量、結構、流動趨勢,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配置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對已建小區,堅持“應修盡修、應改盡改、應建盡建”,全面維修、改造、升級、補建,因地制宜、見縫插針、科學布點。對新建小區,嚴格按室內每人平均建築面積不低於0.1平方米或室外每人平均用地不低於0.3平方米標準配建。對行政村健身設施,根據區域特點、鄉土特色和居民需求,全面改造升級。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納入社區和鄉村服務體系,鄉鎮(街道)負責健身設施日常維護、保養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員和經費,保障健身設施安全使用。
加快城市健身步道建設。啟動城市健身步道“斷頭路”暢通工程,打通紅綠燈阻隔,推動城市公園步道系統互聯互通,逐步串起城市公共空間、歷史文化節點、主要公共服務設施、重要居住片區、重要交通接駁點,連點成線,形成立體化步道網路,打造集交通、文化、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健身空間。
加強城市空間資源整合利用。盤活可用資源,利用城市空閒地、邊角地、公園綠地、高架橋下、廣場、老舊廠房等空間資源,以及可複合利用的人防、文化、娛樂、養老、教育、商業、社區用房等設施資源,因地制宜、一處一策,建設一批“口袋體育公園”“百姓健身房”等健身設施,並與城市園林綠化有機銜接、嵌入配套。推動學校體育場地開放,實施學校體育設施安全隔離改造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推行“一場兩門、早晚兩開”。
加大政策支援力度
提升健身普及水準
安徽省將推出系列政策支援快樂健身行動。加大投入力度,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綜合運用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和自有財力,完善財政支援政策,提高體育彩票公益金投入比例;各地將有關資金需求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加強場地供給,各地將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年度供地計劃,制定可用於建設健身設施的非體育用地、非體育建築目錄或指引並向社會公佈。在符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鼓勵以租賃方式向社會力量提供用於健身設施建設的土地,租期不超過20年。制定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投資建設與運菅體育場地設施的意見,依法依規在房租、水電氣等方面給予減免或補貼,並落實有關稅收優惠政策。
提升群眾健身普及水準。推動體育協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常態化組織開展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八段錦、太極拳、冰雪和類冰雪等群眾喜愛的體育項目培訓,教會群眾1~2項運動技能,每年培訓不少於100萬人次。打造全民健身“一市多品”“一縣一品”特色品牌,擴大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鼓勵群眾週末和晚上健身。常態化舉辦各類賽事活動,辦好各級全民健身運動會、社區運動會、職工運動會和省、市、縣、鄉四級聯賽,每年參加賽事活動人數不少於500萬人次。
加快構建服務體系
實施快樂健身行動
近年來,安徽省加快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逐漸完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日益豐富,全民健身科學理念深入人心,全民智慧服務方便快捷,全民健身社會氛圍更加濃厚。去年9月,全省智慧體育平臺建設啟動,目前已完成運動碼與安康碼的“二碼合一”,59個省級體育社會組織和121個國民體質監測站入駐。去年,安徽省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啟動,重點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健身廣場、小型足球場等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當年建成3583個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成場地面積335萬平方米。截至2021年底,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達37.8%,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36平方米。
“我們將大力實施快樂健身行動,加快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聚焦群眾關切的身邊健身設施、健身步道、資源統籌、健身氛圍發力,將群眾天天有感的全民健身實事做到心坎上,推動全民健身在江淮大地蔚然成風。”安徽省體育局群眾體育處處長張偉説,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是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關鍵環節。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是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期待的內在要求,是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石。
張偉表示,安徽將認真組織健身服務送教到府,選調專家教授成立“巡迴教學小組”,到府培訓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促進他們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基層;大力推廣科學健身方法,推出《科學健身雲課堂》系列講座,指導群眾居家健身,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提升省智慧體育平臺建設水準,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的多層次、多樣化的健身需求,用智慧賦能體育,實現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推動健身活動蓬勃開展,結合當地傳統特色和群眾需求喜好,打造“一市多品”“一縣一品”全民健身品牌活動;建設舉步可就的場地設施,落實全省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不斷優化健身設施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