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分享到 0

土地流轉“金鑰匙” 打開鄉村致富門

5月18日清晨,初夏的安慶市宜秀區羅嶺生態園,一如既往正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標準的大棚,滿車的瓜果,忙碌的人群……然而,就在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拋荒地。

這本是一片由社區集中流轉的200畝土地,之前發包第三方經營,效益不佳,一度閒置。面對土地的拋荒,駐村工作隊和社區兩委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問題一時得不到解決,群眾的怨言更是不堪入耳。能不能利用這200畝的閒置土地發展自己的特色産業,由社區集體經營管理髮揮效益?當然能!

經過多次的考察和論證,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與社區兩委一起組織部分黨員和群眾到周邊發展較好的地方參觀、學習。引進了小紅稻、茶葉、蔬菜等産業,成功地帶領社區探索出一條發展特色主導産業,壯大集體經濟的道路——建設羅嶺社區生態園項目。

生態園項目建設伊始,就遇到了兩大難題。一是群眾配合的積極性不強;二是缺少管理和種植技術人才。羅嶺社區黨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多次召開黨員會議、居民小組會議,宣傳鄉村振興政策、整合土地資源、發動黨員作用,讓群眾充分的認識到羅嶺生態園項目前景和壯大社區集體經濟對社區今後發展的益處。

通過幹群齊心合力,2021年5月,羅嶺社區生態園項目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投資150萬元,新建蔬菜大棚20畝。大棚建成後,該社區成立羅嶺蔬菜專業合作社,與技術成熟的盛泰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共用管理模式和種植技術。大棚建成當季就栽種瓠子、黃瓜等蔬菜,銷售額達到39.4萬元。

羅嶺生態園項目的初步成功,不僅贏得了群眾的讚譽,也讓社區兩委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心大增。

該社區目前已投資370萬元建設羅嶺生態園項目一期、二期工程,大棚面積40畝,今年將投資240萬元,新建大棚20畝,實施羅嶺生態園項目三期工程建設,繼續擴大蔬菜種植規模,先後栽種60畝小紅椒和60畝萵筍等蔬菜品種,實現大棚蔬菜種植面積60畝、露天種植面積120畝,規模達180畝的蔬菜種植基地,預計年銷售額達百萬元以上。

産業有了,如何發揮疊加效應?駐羅嶺社區工作隊與社區兩委一起又開始謀劃聯營聯建發展模式。羅嶺生態園通過“黨組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大鼓老茶場、小紅稻、羅嶺農貿市場等産業鏈,解決社區居民254人就業增收和資産入股分紅。

隨著集體經濟的壯大,該社區同步推進了産業興農、綠色興農、特色興農的黨建品牌體系。按照“一二三産融合”的發展思路,全力打造集觀光旅遊、採摘休閒、美麗鄉村于一體的特色村。同時,著力在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上做文章,將優化産業結構和發展模式,實現村轉企,推行黨組織書記擔任企業負責人,破解集體産業發展瓶頸。(文/汪海龍、江勇、楊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