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分享到 0

濉溪縣:“芹”勞致富振興鄉村

春天裏,歸雁銜綠山崗,處處春潮涌動。“新農人”張凱強的500畝蔬菜基地位於濉溪縣四鋪鎮五鋪村的綠色家庭農場,放眼望去,連綿起伏的鋼構大棚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蔚為壯觀。

進入大棚,夾雜泥土清香的熱氣撲面而來,蔬菜基地大棚裏碼放著新收割的芹菜,水靈鮮嫩,泛著亮光,大棚的另一邊,還有大片未收割的芹菜,挺直鮮嫩,綠意蔥蘢。大棚裏,菜農們剪根、打捆、清洗、裝箱、上車一氣呵成。

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三農”工作的重心發生了歷史性轉移。鄉村振興,其要在人。

90後農村小夥張凱強在2016年10月回鄉創辦了這片蔬菜基地。他紮根基層,在農村歷練才智、綻放才華、賦能鄉村振興,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鄉村創業致富帶頭人。

從最初的十畝地到與村幹部溝通協調流轉了100多畝土地,再到目前的建有標準化塑膠大棚600余棟,種植面積1000畝的規模,這其中離不了張凱強的勤奮肯幹、虛心好學,更少不了四鋪鎮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大力支援。

“現在蔬菜面積擴大了,建了一座保鮮庫,政府扶持了20萬元,今年又銜接鄉村振興資金,扶持了198萬元建設了標準化鋼架大棚。”張凱強捧著剛收割下來的芹菜,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春吃芹菜正當時!芹菜4月初就上市了,現在正是鮮嫩美味的時候,特別是俺們農場裏的芹菜,實心無筋、清脆爽口,來晚了買不到!”

“最初在自家的10畝地裏試種香芹,我的簡易棚是臨時搭建的,地裏的芹菜苗長得稀稀拉拉,參差不齊、高矮不均。”幸福來自實幹,回憶起當初返鄉成為“新農人”,張凱強歷歷在目。

大面積種植時,張凱強感到自己的那點兒技術跟不上了。他一邊去外省芹菜主産地學習,一邊聘請省農科院的蔬菜種植專家尋求幫助,品種對路,栽培合理,現在農場裏種出來的芹菜吃起來無絲無渣一點都不“柴”,口感特別好。

張凱強説,為了降低蔬菜銷售成本,提高銷售效益,基地還申報通過了“淮優”公共農産品品牌,將優質蔬菜搬到了線上銷售,提升了産品知名度。目前蔬菜基地每年生産芹菜1000萬斤、上海青560萬斤、包菜100萬斤、花菜150萬斤,能夠保證全年有菜出産,有菜銷售,保證一年四季銷售無“空窗期”,産品主要銷往上海、南京、合肥、徐州等長三角地區,年銷售收入約1000萬元,純利潤180萬元左右。

據介紹,該基地還採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目前通過合作社帶動周邊五鋪村、五里鋪村、侯廟村等村莊10位種植戶發展蔬菜生産,周邊350余名群眾從事蔬菜生産。

去年六月,張凱強還牽頭成立了濉溪縣芹菜種植青年社,以“青年助力現代農業、青春賦能鄉村振興”為宗旨,凝聚返鄉青年力量,使蔬菜産業變身助力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四鋪鎮通過人才返鄉、資金注入、設施農業建設,促進農業産業良性發展,引導樹立品牌意識,加快精品發展步伐,以“調優結構、調大規模”為思路,逐步實現了芹菜品種優良化、基地規模化、銷售市場化,把小芹菜發展成大産業,芹菜種植走出了一條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精緻農業發展道路。同時該鎮加強人才培養,發展、形成一批懂政策、有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産業興旺的代表。(文/閆肅、蘇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