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科技賦能健身産品 足不出戶 解鎖健身新模式

“直播課來啦!每晚6點半,疫情閉館,居家也能練瑜伽。”4月12日,合肥市民王娟發現,自己常去的瑜伽館雖然因疫情閉館,但開闢了線上直播課程,“每晚都有主題課程,在家打卡也不錯”。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讓不少健身人群從戶外轉至室內,從線下改到線上,健身需求高漲。Keep、咕咚、悅跑圈等線上健身App上,用戶更加活躍;B站、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健身內容呈現爆髮式增長;智慧健身鏡、跑步機等智慧健身器材,讓居家健身更有樂趣……疫情催生了“宅經濟”,也解鎖了健身新模式。

跟著直播間跳操,App上每天“打卡”

“四月不減肥,五月徒傷悲。”疫情反覆之下,多地非生活必需的線下營業場所關閉,讓不少人去健身房擼鐵或去瑜伽館練習的計劃擱淺。

近日,記者走訪發現,跟著直播間的教練跳操半小時或在健身App上打卡,成為不少愛運動人的替代選擇。“里程3.1公里,平均配速5分51秒,用時18分鐘,消耗184千卡……”4月15日早上8點44分,家住合肥市經開區的胡倩倩在朋友圈分享了當天在Keep上的運動記錄。每日完成戶外跑3公里、瑜伽1小時的健身打卡,已經成為她朋友圈每天的固定動作。

“家門口的健身館關門了,但是在戶外跑跑步還是很不錯的,而且我會分享在朋友圈內,和朋友們一起相互打卡‘監督’。”胡倩倩告訴記者,健身App使用起來很方便,不僅可以記錄跑步的情況,而且可以結合個人的需求,定制健身計劃。“我比較喜歡瑜伽,晚上下班之後,回家會跟著App練習個把小時。健身App和視頻App差不多,也是有會員的,目前我就花了25元買了一個月的會員。如果後期覺得體驗感不錯,我可能會購買長期會員。”胡倩倩説。

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如今提到健身,不少人與胡倩倩一樣想到的是該用哪個健身App。Keep、Fit Time等為代表的線上健身App快速崛起。記者在應用軟體搜索關鍵詞“運動”,發現有100多款健身應用,其中Keep的累計下載量已經超過5.6億次。

除了在App上健身“打卡”,也有不少人熱衷跟著直播間跳操。前不久,10萬人同時線上觀看某明星教練跳操的話題登上熱搜。

“我就是跟著教練跳操的十萬分之一。”4月12日,六安市居民金懷燕告訴記者,“現在打開短視頻App,總能刷到健身視頻,我也關注了好幾個健身主播,他們都會在固定的時間段進行直播,帶著觀看的人一起動起來,感覺很像健身館裏的團課。”

合肥市經開區一家健身館負責人告訴記者,3月底以來,健身館就開設了直播課,並且希望通過優化不同課程的組合搭配,盡可能貼近線下節奏。“2年前,我們就嘗試過線上直播課,當時很多學員反映,線上課程沒有現場的氛圍感。”該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們採用了多個教練共同帶練或連麥帶練的方式。教練與學員被螢幕隔開,直播間內教練之間的互動彌補了氛圍的缺失,最大程度感染學員主動跟練。

器材“新鮮感”十足,家用市場前景可期

打開一面“魔鏡”,健身教練便出現了,不僅能為你量身定制專屬的課程,還能識別具體動作的標準程度、實時反饋糾正。“疫情原因,我很久沒去健身房了,想在家練習瑜伽又擔心姿勢不標準,所以購買了這個設備。”4月15日,安慶市民周女士説,智慧健身鏡裏既能顯示AI教練的動作,又能同時照出自己的動作,很方便糾正姿勢。

室內高爾夫、智慧家用蹦床、智慧跑步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智慧+”也成為了家用健身器材産品的重點發展方向。利用大數據處理、雲計算、傳感技術等,智慧健身器材讓居家健身更有樂趣。

近日,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已有多種新款智慧體育設備,比如,智慧跑步機,通過創新AI動作識別技術,能夠捕捉識別用戶“步頻”“步幅”等數據,幫助使用者科學判斷跑姿是否正確;室內高爾夫,利用電腦情景模擬技術將室外真實的高爾夫球場模擬設計到軟體中,通過數據感測器採集分析,輔助運動者改進動作,營造一種在真實球場打球的場景;智慧家用蹦床,通過固定於人體主軀幹的硬體感測器,可以實現用戶的運動數據收集和上傳,配套智慧終端,還可以實現運動監測、線上課程、社交互動等多方面的使用需求。

疫情重塑了消費者的健身及消費習慣,家用健身器材市場發展可期。據《2021中國運動健身行業報告》統計,2021年家庭智慧健身設備消費支出同比增速創下近三年來新高,達32.9%。有業內人表示,近兩年,家用健身器材的第一選擇,已經由原先的“三大件”——跑步機、單車、划船機,悄悄變成了“三小件”——筋膜槍、瑜伽墊和魔鏡。

該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消費者健身需求多元化,産品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或成未來趨勢。同時,消費者偏愛高性價比、易收納、使用便捷的家用健身器材,企業需著力提升産品的技術含量及附加值,使大型健身器材家居化、智慧化,降低其使用門檻。

“雲健身”也要講科學,量力而行很重要

有研究機構數據顯示,中國運動興趣人群規模已達7.8億,其中高頻使用垂直專業健身App的運動達人規模接近6000萬。瞄準這一群體,各類運動服務平臺不斷開拓新模式、研發新産品。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乏科學指導,鍛鍊方式不當,居家健身效果不僅大打折扣,甚至會引發運動損傷。

“看到健身主播掙錢多,很多人都入場了。”胡倩倩告訴記者,有的健身主播可能一兩個月前還是美發師、廚師,有的是在健身房做銷售的,看到市場前景好,簡單培訓後換身衣服就充當健身教練帶會員,“如果長期跟著不專業的健身教練運動,甚至可能會導致身體受傷”。

記者調查發現,在當下部分短視頻和社交平臺上,還出現了不少“速效”瘦身類視頻,渲染了用戶的健身焦慮。“目前,網路上圍繞著健身市場,出現了諸如‘七天練出天鵝頸,兩周減掉20斤’這樣的廣告資訊。從科學健身的角度來看,顯然是有違科學的。”資深健身教練王虎表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短時間內迅速減掉20斤,可能會對身體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他表示,科學健身十分強調循序漸進,要求有計劃、有步驟、有手段、有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在家訓練的時候,儘量選擇安全系數高的健身項目,不宜進行挑戰性強的項目。”王虎建議,在選擇網上健身課程或者健身App的課程時,要根據自己的健身水準進行考量,負重從輕到重,強度從低到高,然後一定要確保足夠的熱身時間。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線上健身已成為線下健身課程的有益補充,要想更快更好地發展,有關監管部門要科學引導,制定準入標準,建立線上和線下健身規範體系,讓平臺機構標準化、體系化,健身達人專業化、規範化,讓線上健身成為人們生活中放心的新時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