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學校人才工作會議要求,優化做實安徽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名師傳承計劃,推進首批學校中醫藥傳承名師傳承團隊和傳承人才培養工作室建設,充分發揮師承教育在中醫藥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中的獨特作用與優勢。3月1日下午,學校在梅山路校區召開安徽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傳承名師座談會。首批中醫藥傳承名師曹恩澤、胡國俊、鄭日新、張傑、王德群,新安書院全體人員參加此次會議,會議由校長彭代銀主持。
(圖片由安徽中醫藥大學授權發佈)
會上,彭代銀校長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角度詳細闡釋學校“一體兩翼”本科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和目標,強調中醫藥傳承名師團隊建設在人才培養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中醫藥傳承名師充分肯定《安徽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名師傳承計劃實施辦法》的內容並結合自身的求學成長經歷和臨床帶教感悟,對如何遵循中醫藥學術傳承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中醫藥傳承培養機制改革,在人才遴選、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
曹恩澤認為,臨床經驗的總結甚于科研成果的發表,強調傳承的同時要努力做到中醫與西醫結合起來,即經驗與實驗相結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宏微並舉、系統把握。將現代醫學中的有利之處運用到中醫傳承中去,西醫為中醫所用。中醫藥守正創新就是要以傳承為根,堅守中醫思維,以創新為要,加強中西醫融通。衷中融西的話語體系,講好中醫藥故事、傳播好中醫藥聲音。
鄭日新指出,中醫藥名師傳承團隊之間需加強學習與交流,提倡醫藥結合、名師互帶的傳承氛圍。通過學術沙龍、學術研討會、學術講座、學術論壇等形式,定期舉辦中醫、中藥跨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中醫傳承名師與中藥傳承名師互帶青年傳承骨幹與英才學生,共同推動中醫藥學術傳承。
胡國俊從自身學醫經歷出發,認為中醫有千年師帶徒培養歷史,歷朝歷代,代有賢人,名醫大家不斷涌現。現代師承教育模式的探索可借鑒歷史經驗,推陳出新,走出一條符合現代中醫藥發展規律、學生成才規律的新路徑。發揮名師引領作用的同時,注重傳承骨幹和英才學生的遴選,突出考察對中醫藥傳承的決心與態度。
張傑從中醫藥傳承團隊學習形式及考核的重要性兩個方面提出建議。認為傳承名師首先要為學生做榜樣,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首重醫德培養。中醫藥傳承名師與傳承骨幹需不斷提升自身的中醫功底,身體力行,做到真正的中醫藥學術經驗傳承。張傑指出督促學習的同時,強化面對面交流與臨床指導,做到定期考核,總結臨床經驗,形成學術成果,紮實執行學校中醫藥名師傳承計劃人員考核評價辦法。
王德群從中國古代樸素哲學中的儒釋道觀點出發,強調培養對象需品德第一,具備信、願、行與悟性。傳承名師要追求從“名師”到“明師”的昇華,德行兼備。王德群認為中醫與中藥之間的關係是“源”與“流”的關係,要培養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優秀人才,必須中醫與中藥並重,同時提出中醫藥知識的普及是傳承與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基石,建議學校設立專項基金,積極出版中醫藥普及讀物。
彭代銀對各位中醫藥傳承名師對中醫藥事業、對學校傳承教育改革的大力支援表示感謝,對在古稀之年願意傳承自身經驗和培養傳承人才的精神表達敬重。他指出,中醫藥院校是中醫藥知識傳承與積累、創造與傳播的主體,在中醫藥傳承創新的歷史進程中擔負著艱巨使命,承擔著中醫藥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重要任務。學校為踐行“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國家號召,改革完善本科層次基於大眾化專業教育基礎上的中醫藥英才培養機制,努力探索實踐富有學校特色的高水準本科中醫藥精英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模式,建設中醫藥傳承名師團隊和傳承人才培養工作室,著力加強中醫藥傳承名師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的系統傳承與實踐運用,深化中醫藥傳承培養機制改革,打通職稱晉陞和學生學歷提升渠道,為各層次中醫藥人才創造有利環境。
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的事業前景廣闊,前路卻絕非坦途,如何走好這一程趕考路,是每個中醫藥人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彭代銀希望乘著中醫藥發展實現良好“十四五”開局的東風,統籌協調,踏實走好中醫藥傳承人才培養的路子,切實做到有術可傳,推動學校人才培養品質、師資隊伍建設高水準發展!(圖文由安徽中醫藥大學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