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於時間的敘事裏,30年前如昨日。
30年前,合肥城有了高新區,如今而立。
在關於成長的記憶裏,30年前的合肥高新區,滿眼稻田。
版圖始於2.2平方公里,企業38家。如今幅員179平方公里,市場主體5萬餘個。
回顧合肥高新區30年,我們能收穫了什麼?哪些可以複製?
(圖片由合肥高新區工委辦授權發佈)
一
1990年代都發生了什麼?時間真快,竟然過去了30年。
日曆翻回1991年3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批准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和有關政策規定的通知》,決定繼1988年批准北京市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之後,在各地已建立的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中,再選定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等26個開發區作為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合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是這二十六分之一。
在這個叫高新區的特殊班級裏,26名學生,有許多閃亮的名字,他們是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一個來自欠發達地區,名叫合肥高新區的同學坐在教室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很難獲得更多關注。
30年前,合肥高新區沒有一座像樣的綜合性醫院,沒有一所較為知名的學校,唯一一個大型超市還是建在長江西路邊上。
30年前,窮學生不知道自己日後的樣子。
少年愛寫日記。
日記裏的合肥高新區是這樣的:
1988年,安徽省政府同意合肥市建立合肥科技工業園,這是合肥高新區的前身。
1990年,合肥科技工業園正式奠基。
1991年3月6日,合肥科技工業園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工業園更名高新區,成為安徽省第一個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特區”。
1992年,園區完成拆遷,3個月內實現“五通一平”。2.2平方公里的版圖從此拉開。
萬燕電子、三洋洗衣機一批技術水準高、産業規模較大項目入駐,高新技術産業初具規模。
1995年,高新區進區企業395家,高新産業體系基本形成,積蓄起加快發展的動能。
1997年,被國家授予“中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科技工業園區”稱號。1998年,江澤民同志視察合肥高新區,並題寫了“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區名。
1999年,被批准為技術創新工程區域試點高新區。
2000年,被國家認定為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基地。
2003年9月,在國家火炬計劃實施15週年總結表彰大會上,合肥高新區榮獲“先進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稱號。高新區逐步形成電子資訊、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醫藥四大主導産業。
2004年,在國家的第一次經濟普查中,合肥高新區企業達到886家。
15年的日記裏,少年記錄了自己的成長,也記錄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其實在老師眼裏,與其他優等生相比,合肥高新區同學只是沒掉隊。
少年亦愛編規劃。
2013年,《合肥中科智城概念規劃》。
2013年,《合肥高新區供水、供電專項規劃》。
2013年,《合肥高新區河道整治專項規劃》。
2013年,《合肥高新區綠地系統專項規劃》。
2015年,《合肥高新區環衛設施專項規劃》。
2017年,《合肥高新區王咀湖周邊城市設計》。
2017年,《合肥高新區柏堰湖周邊城市設計》。
2019年,《合肥高新區王咀湖綜合景觀提升規劃設計》。
2019年,《合肥高新區“一山兩湖”景觀系統概念規劃》。
2020年,《合肥高新區街道建設設計導則》。
2020年,《合肥高新區工業用地建築風貌導則》。
2020年,《合肥高新區黨群服務中心專項規劃》。
2021年,《合肥高新區國土空間規劃》。
2021年,《合肥高新區建成區片區更新專項規劃》。
編這麼多,你記不住的,但對它們對這30年的風華正茂不可或缺。它們是本末之辯裏的本,它們是源流與嬗變裏的源流,它們是主政者對本區域當下和未來的全局考量。
二
少年愛科技,物理成績優異。
作為中國的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擁有中科大12個研究所,全國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38個重大裝置當中有8個在合肥。這是一個科學家雲集的城市,他們為合肥高新區最直接的智力支援。
官方敘事中,合肥西部的創新盛宴由中科大學子拉開大幕並持續推進,他們帶著自己的科技成果,走進高新區。
1999年,中國科大博士生劉慶峰創辦了科大訊飛。2001年入駐合肥高新區。2008年,科大訊飛成為中國第一家大學生創業上市公司,並逐漸成長為亞太地區知名的人工智慧企業。
借助科大訊飛的輻射作用,合肥高新區形成了人工智慧産業集群,全國首個定位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産業基地——中國聲谷在這裡崛起。集聚了科大訊飛、寒武紀、移遠通信、芯智科技、華通信安、龍芯中科等一批龍頭企業。截至2020年底,中國聲谷入駐企業1024戶、營業收入1060億元,成功實現“雙千目標”。
除了中國聲谷,合肥高新區另一項黑科技是量子産業。轄區內一條著名的量子大道,顯示這個城市對前沿科技的暢想和期待。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正式貫通、世界首臺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悟源”、中國首款量子電腦作業系統“司南”誕生於此。
2009年,又一批中科大師生帶著實驗室裏的量子技術,入駐合肥高新區。在留學人員創業園的一個小辦公室裏,成立了國內第一家量子技術公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從此開啟中國探索量子科技産業化的道路。
國盾量子的創業團隊只有十余人,包括時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的潘建偉及其學生彭承志、趙勇,以及剛從中國科大物理系畢業的幾位學生。
2010年,公司參與建設全球首個規模化量子通信網路“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2013年,開始為世界首條千公里級別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提供量子産品和技術服務,最終實現”星地一體“廣域保密通信網路建設。2016年,“墨子號”成功上天,首次在空間尺度驗證已有百年曆史的量子理論的真實性。2017年,全球首個基於半導體量子晶片的量子計算雲平臺在本源量子公司上線投用。2020年,國盾量子登陸科創板,成為中國量子科技第一股。
(圖片由合肥高新區工委辦授權發佈)
三
30年後,少年有一份不一樣的成績單。
合肥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高速增長。2005年全區工業總産值只有117億元。2009年突破400億,2010年突破600億,2011年突破1000億,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工業總産值超千億的高新區。在當時全國83家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升至第12名。
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合肥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産值1527億元,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排名第8名,躋身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
2020年,合肥高新區實現GDP達1101.3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365.8億元、戰新産業産值1075億元、規上服務業營收491億元、社消零32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9.9億元,分別是“十二五”末的2.18倍、2.08倍、1.93倍、1.94倍、3.4倍和2.85倍,分別年均增長16.8%、15.8%、11.5%、14.2%、27.7%和23.3%。二三産比從77:23優化到57.7:42.3。市場主體總數達7.2萬戶,年均增長超過30%。自主培育上市企業34家,佔全市的50%。
2020年,高新區GDP佔合肥市GDP比重達10.96%,較“十二五”末提升2個百分點,全市經濟首位度顯著提升。
産業集群加速壯大,戰新産業搶佔價值鏈制高點。戰新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50%提升至70%。
人工智慧領域,先後獲批首批國家級戰新産業集群、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智慧語音先進製造業集群等“金字招牌”,“中國聲谷”産業規模、企業數量雙雙破千,主要産品市場佔有率達70%,穩居全國行業龍頭。
網路安全領域,先後獲批國家級公共安全創新型産業集群試點、國家安全産業示範園、安徽省網路與資訊安全重大新興産業基地,“中國安全谷”榮獲全國首批6家“網路安全創新應用示範”基地。
積體電路領域,獲批全國首家海峽兩岸積體電路産業合作試驗區,積體電路設計企業佔全市90%,誕生全國首家光刻機上市公司。
生物醫藥領域,獲批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部中心,佈局建設了離子醫學中心、合肥大基因中心、中科合肥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院等高端平臺。
量子資訊領域,建設量子國家實驗室、量子資訊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等戰略支撐平臺,推動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測量領域科研尖端成果在園區實現産業化,孵化培育全國首家量子領域上市公司、量子領域潛在獨角獸企業。
傳統優勢産業邁向“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化、融合化”。開展製造業智慧化升級工程,推動3000家企業實現“上雲”,智慧工廠、數字化車間超過200個,均佔全市1/4。陽光電源入選首批國家級綠色工廠、獲批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格力引進家用新風系列空調、商用磁懸浮離心機等高端機型,惠而浦建成世界級製造標準工業4.0智慧工廠,長安汽車合肥基地建成“智+”智慧工廠。
服務業不斷增強,高技術服務業蓬勃發展。服務業連續五年保持高速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連年增加,園區三産服務業比重達44%,對經濟增長貢獻首次超過工業,高新區由工業化中期向以服務業主導的後工業發展階段轉變。2020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491億元,其中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286億元,總額均居全市第一。先後獲批國家智慧財産權示範園區、國家智慧財産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
老師給出了2020年的成績單,在同年級169名同學中,合肥高新區進入前十名。
(圖片由合肥高新區工委辦授權發佈)
2021年2月,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中心公佈2020年度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合肥高新區排名穩居第一方陣,在全國169家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連續七年位居前十名。(文:錢錦,圖片由合肥高新區工委辦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