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守護,為了多樣的精彩 安徽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

開展日常巡護、加強科學研究、借助科技力量……安徽省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

珍稀物種:

科學繁育保護

11月24日,宣城市宣州區的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內,工作人員正在為揚子鱷的“轉場越冬”忙碌著。

“揚子鱷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有冬眠的習慣。每年秋末冬初,我們就會把生活在室外的揚子鱷搬運至恒溫室過冬。”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辦主任周永康介紹説,揚子鱷將在室內“冬眠”4個多月,直到來年春天氣溫回暖,再將它們放回室外自然生長,這就是“轉場越冬”。

揚子鱷曾一度瀕臨滅絕,為切實保護好這一珍稀物種,1983年,安徽省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建立,歷經長期的科研探索,科研人員成功破解人工繁育技術難題。從最初野外救護的212條揚子鱷,到目前保護區內人工繁育揚子鱷11000余條,年繁殖能力1000條以上,為野外放歸提供優質的種源保障。“通過DNA遺傳背景分析,篩選放歸鱷植入電子晶片,精選部分放歸鱷安裝衛星定位追蹤器,做好放歸後續跟蹤監測。”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章松告訴記者,2003年至2021年,共放歸1038條。

除了揚子鱷,在我省長江流域,還生活著一群自由自在的“微笑天使”——江豚。目前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常年有50多只江豚進行群體性生活。

11月24日下午,住在大通鎮和悅洲上的飼養員張八斤像往常一樣,拎著一桶魚往江邊走去。“我已經餵養江豚17年了,這裡的江豚每一條我都認識。每天我都會定時定點投喂4次。”張八斤説。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殷文格介紹,2001年,保護區管理部門在銅陵江段活捕4頭長江江豚,放至位於大通鎮和悅洲與鐵板洲1600米長的半自然夾江水域飼養繁殖,構建了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繁殖種群。近年來已通過人工輔助方式,自然繁育成功7頭。

據了解,為防止近親繁殖出現的死亡率高、物種退化問題,4月 25日,該保護區從湖北天鵝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入2頭成年雄性長江江豚。“江豚個體交換,可有效避免遷地保護基地江豚的近親繁殖而造成的種群衰退,從而為江豚種群復壯和更好地開展遷地保護基地江豚科學研究創造條件。”殷文格告訴記者,為創優江豚生活環境,提升江豚應急救護水準,還建成了水體交換系統、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購置了救護網箱等設備。

森林資源:

實時全程管護

在嶧山省級森林公園,雖已是初冬,依然枝繁葉茂。行走在森林公園內,油茶樹、櫸樹、重陽木等樹木多不勝數。

時間回到16年前,宣城市黃渡鄉嶧山還是一片荒山。 2003年,趙平決定把多年創業積攢的積蓄都投入到這裡,對佔地1650余畝的嶧山核心區域進行重點打造。多年來,大批珍稀樹種得到有效保護,森林公園也實現從無到有。“我們還引進了監測設備,對省級森林公園內的環境實時監測。”在公園內一角,趙平指著一塊顯示屏説,“通過對空氣中的負離子數量、溫度、濕度以及PM2.5進行監測,能更好地掌握公園內動態資訊,及時應對和處理。”

如果説趙平做到了一個人的堅守,那麼安徽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就是一群人的執著。 11月23日,記者站在保護區山腰,只見群山環抱、層巒疊嶂,眺望遠處,雲霧繚繞、風光旖旎。

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東南部績溪縣和歙縣交界處,東與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接壤。“目前,保護區內已檢測到的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杏、銀縷梅、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華東黃杉、榧樹、長序榆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梅花鹿,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鷴、獼猴等。”保護區績溪管理站副站長邵江山告訴記者,保護區內還發現了疑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雲豹的腳印。

邵江山介紹,為做好保護區日常巡護工作,他們不僅安排工作人員多年如一日進行日常巡護,還上線了大數據平臺和各類新監測設備,用科技助力管護工作。在視頻監控室內,記者在一張大屏上看到了保護區實時畫面和統計數據。“我們按公里布設了50多個紅外相機,用於監測野生動物日常活動。”邵江山説,目前,保護區共有24個監控點位、45個攝像頭和18套廣播,建成立體防護網,通過室內監控和實時喊話、定時廣播,輔助無人機巡護,用於監控人類活動、動物活動和森林防火等情況。

據了解,安徽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調查確定的野生植物有1570種、國家級重點野生保護植物25種、省級珍稀樹種23種、野生動物34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1種。

網格管理:

壓實林長責任

為更好展開省內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省多處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已相繼納入林長制保護範圍。省林長制辦公室印發的 《關於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充分發揮林長制改革優勢,積極調動林長力量,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和網格化管理要求,進一步壓實黨委政府、各級林長和林業主管部門責任。

同時,初步建立行政管理和執法隊伍,全省21個野生動植物資源重點分佈的山區縣鄉鎮林業站增加了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的職能;設立103個木竹檢查站,已建10個國家級、52個省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不斷加大源頭和市場的管理力度。“浙皖兩地簽訂了清涼峰一體化合作協議,實行聯合執法。”邵江山介紹,2021年中秋、國慶期間,浙皖聯合執法共勸返私闖保護區驢友500余人,批評教育50余人,處罰2人。

保護生物多樣性,人人有責。“去年,我們接到了在宣城火車站轉机的一名旅客的電話,對方稱發現了一隻受傷的鳥,希望有救護人員過去幫助。”説起群眾的自然保護意識,宣州區林業事業發展中心鄧文鑫頗為欣慰,“今年,我們已經接到了17起類似事件。”

結合“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科普宣傳活動周”等活動,印製野生動植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宣傳資料……近年來,我省採取多種宣傳形式,提高全民保護意識。

揚子鱷回歸自然懷抱,繁衍生息;野生江豚逐嬉長江碧波,憨態可掬;古樹名木枝葉茂密,挺拔傲立……如今,全省共有維管束植物3645種,脊椎動物44目125科730種,生物多樣性日益增強。但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依然存在不足,如野生動植物保護專項投入有待進一步提高,科研和技術力量薄弱,基層專業人員缺乏、保護和執法力量較弱等。

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堅持公眾參與政府主導、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常規保護與重點保護相結合,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實現全省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多樣性的有效保護;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監測和評估,構建全省生物多樣性監測平臺;加強野生動植物繁育、培育技術研究,創新和改進保護方式,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