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
分享到 0

黃山市:端好“金飯碗” 生態釋紅利

11月15日,從黃山市發改委了解到,該市根據第三方專業團隊的計量測算,將於近日在江南林交所綠色生態産品交易平臺購買歙縣歙西國有林場開發的242噸林業碳匯,用於衝抵11月20日舉行的第三屆黃山發展大會産生的碳排放總量,實現會議零排放、碳中和。這是黃山市繼舉辦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後又一場“零碳”會議。

“省委報告提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黃山市委書記淩雲認為,黃山是全國首個跨省流域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的實踐地,有條件、有基礎先行先試,以更高站位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産業化推進綠色發展

11月1日至10日,滬、蘇、浙、皖長三角消保委聯盟在上海虹橋機場舉辦“2021長三角特色伴手禮發佈會暨展示活動”,發佈100款“長三角特色伴手禮”。在現場亮相的25款安徽特色伴手禮中,“祥源茶”牌祁紅、“天之紅”牌祁紅香螺、“猴坑”牌太平猴魁、“謝裕大”牌黃山毛峰、“王光熙”牌松蘿茶等5款名茶均來自黃山。

黃山是安徽省茶葉主産區,也是我國傳統名茶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太平猴魁的原産地,多年來茶葉産量、産值均居全省第一,出口量佔全國六分之一,茶産業成為特色産業、生態産業、富民産業。

11月11日,坐落在黃山九龍低碳經濟園區的一品有機茶業公司,車間裏8條茶葉加工和包裝生産線正滿負荷運轉。

“這個月我們有20多個集裝箱近500噸的茶葉,將通過中歐班列運往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幹。”公司董事長程福壽説到,今年來公司生産銷售茶葉近1萬噸,85%以上銷往非洲、歐洲等10多個國家,出口量比去年增長四成。

據黃山市交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10月底,合肥中歐班列黃山茶葉專列開通3個月,出口量突破100個集裝箱,為茶企降低運輸成本約20%,減少碳排放超過30噸。

在日前與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同步舉辦的生態産品博覽會上,117個大類的綠色生態産品琳瑯滿目,全方位展示了生態徽州、煙雨徽州、田園徽州的迷人風采。黃山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説,黃山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産業,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綠色有機農産品,以品牌建設推進現代農業“三産融合”發展,不斷提高良好生態的含金量和附加值,已成為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的重要基地。

“目前,我們已初步形成生態農業、鄉村休閒、迴圈製造、綠色金融等綠色産業體系,廣泛涵蓋一、二、三産業,實現了經濟與生態共贏、發展與富民同步。”黃山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恪守自然生態系統承載能力,按照産業化規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通過改進生産方式、優化産業結構、轉變消費方式等途徑,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經濟體系。

産業生態化推動轉型升級

悠悠湖、漂浮島、時光塔、九曲花廊……漫步不久前開街的東黃山國際小鎮首個文旅街區,清澈的湖水,蜿蜒的步道,與美輪美奐的現代徽派建築、特色鮮明的公共藝術空間、時尚動感的夜景亮化佈局交相輝映,光影流轉、景隨身行,充滿東方美學韻味。

東黃山國際小鎮是黃山市建設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推動黃山東部大開發的首要工程,也是推進黃山文旅産業轉型升級、建設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城市的示範項目。

作為海內外馳名的旅遊城市,旅遊業是黃山綠色發展的優勢産業和主導産業。今年來,黃山市深入實施“旅遊+”戰略,以全域旅遊重塑旅遊格局,以文旅融合提升産業能級,加快推進徽州天路、新安江百里大畫廊、皖浙1號生態旅遊路、世界遺産旅遊風景道班客棧、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等重點項目,共建衢(浙江衢州)黃(安徽黃山)南(福建南平)饒(江西上饒)旅遊協作“聯盟花園”,加快實施“創意黃山、美在徽州”城市品牌全球推廣計劃,吸引了眾多的展會、賽事、論壇、首秀、創意節、藝術節等落戶黃山。前不久,黃山榮獲2021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

在日前舉行的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上,安徽黃山,浙江杭州、麗水,福建南平,江西撫州五市政府發出生態價值聯盟宣言,共同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11月9日,黃山市政府專題研究基於工業網際網路思維,促進新一代資訊技術與文旅産業深度融合,賦能黃山文旅産業轉型升級。黃山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今年市裏明確提出發展創意經濟,立足於産業與生態的融合發展,把創意創新融入發展全過程,以無邊界創意賦能産業發展,以跨界融合提升産業能級,以創意賦能優化産業要素,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打造全要素耦合、多産業融合的發展生態,構建與黃山生態環境相適應、與徽州文化底蘊相融合的現代産業體系,堅定走環境友好綠色發展之路。

如今,從城市到鄉村、從生産到生活、從線下到線上,低碳綠色生活在黃山市蔚然成風,不同場景的“新安山居圖”成為遠悅近來、主客共用的打卡地。

創新性探索打造“第四産業”

11月10日,黃山市在全省率先發佈的地方標準《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核算技術規範》正式實施。

新安江是全國首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流域,試點10年來,流域總體水質為優並穩定向好,跨省界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每年向下游輸送近70億立方米高品質清水,並帶動千島湖水質實現同步改善。經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評估,新安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達246.5億元,水生態服務價值64.5億元。

“此次實施的生態産品價值核算地方標準,涉及生態物質産品、生態調節服務和生態文化旅遊服務等方面,是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的又一制度創新。”黃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説,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生態屏障,黃山市推深做實林長制、河湖長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立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制度,全市域、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目前,黃山市森林覆蓋率達82.9%,各類自然保護地向量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12.19%,林業二氧化碳凈吸收量為320萬噸。去年,該市空氣品質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位居第四;水質指數在全國337個城市中排名第28位,位居長三角區域第一。

如何讓生態産品成為老百姓美好生活品質的重要構成,使生態産品進入生産、分配、交換、消費等社會生産全過程?黃山市市場監管局負責人介紹,通過厘清生態資産産權,建立核算評估標準,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並根據黃山實際將優質水源作為生態物質産品之一,把康養服務價值納入生態價值核算範圍,破解生態産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打通“資源—資産—資本—資金”的生態産業化轉化通道,實現污染賠償、空氣賣錢、好水好價、服務增值。

“當前,優質生態産品屬於供給短缺的産品,優質生態服務是公共服務中的短板。”黃山市市長孫勇表示,探索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就是發揮和利用生態資源優勢,讓生態環境與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一樣,成為現代經濟體系的核心生産要素,逐步將生態産業培育成為“第四産業”,成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文:吳江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