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分享到 0

合肥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程閉環,已建成分類集中投放站點3242座

10月21-22日,全省生活垃圾分類現場推進會暨城管執法工作會在合肥召開。據悉,當前合肥全面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截止9月底,全市已建成分類集中投放站點3242座,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根據規劃,合肥將規劃選址建設5座廚余垃圾處理廠,預計到2025年餐廚垃圾處理能力1100噸/日,廚余垃圾處理能力1700噸/日。

分享“合肥經驗”: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在本次會議上,來自全省城管系統的負責人齊聚一堂,大家互相交流垃圾分類的做法和經驗。

近年來,作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46個重點城市之一,合肥有力有序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完善法規標準體系,全速推進設施建設,基本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分類處理能力明顯增強。

合肥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分享了“合肥經驗”。為了有效推進該項工作,合肥堅持黨建引領,將垃圾分類納入基層黨建工作,黨員領導幹部帶頭實施垃圾分類,定期組織志願者參與垃圾分類,組織開展入戶宣傳垃圾分類,建立垃圾分類獎懲榜、公示榜等激勵督促制度。

“合肥堅持以示範帶動全面鋪開,垃圾分類覆蓋範圍不斷擴大,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該負責人表示,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全覆蓋的宣傳教育引導,形成黨建引領、居民自治、居委協調、物業參與、志願服務“五位一體”的垃圾分類工作格局。

打造分類體系:全市規劃選址建設5座廚余垃圾處理廠

垃圾終端處理設施是垃圾分類工作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決定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成敗。合肥堅持規劃建設先行,末端引領前端,著力補齊硬體短板,協調推進前端中端後端建設,打造垃圾分類全系統,實現全程閉環。

在前端,合肥推進分類集中投放點建設。全市計劃建設標準化定時定點集中投放站點4311座,截止9月底,全市已建成分類集中投放站點3242座。

在中端,實行分類轉運。其他垃圾和家庭廚余垃圾由區級負責進轉机站,市級負責由轉机站到末端處理廠的運輸;餐廚垃圾實行公交化直運模式。

在後端,設施建設全面發力。新建600噸/日的蜀山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和800噸/日的肥西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已進入運作階段,全市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將達到1600噸/日,基本滿足近期生活垃圾分類需要。建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6座,處理規模達9000噸/日,形成多點佈局、安全高效、經濟環保、就近處理的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全利用處理體系,提前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

“垃圾分類的關鍵是把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開投放、分別處理。”該負責人表示,根據《合肥市餐飲及廚余垃圾、裝修及大件垃圾處理設施規劃選址方案》,在全市規劃選址建設5座廚余垃圾處理廠。到2025年餐廚垃圾處理能力1100噸/日,廚余垃圾處理能力1700噸/日;預期到2035年,餐廚垃圾處理能力1400噸/日,廚余垃圾處理能力2100噸/日。

強化保障措施: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執法檢查1416次

“從我市垃圾分類實踐看,垃圾分類是一項社會治理工程,需要發動方方面面力量。”該負責人表示,垃圾分類涉及廣大居民習慣改變和養成,需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在保障方面,《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經全市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于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將垃圾分類納入法制化、規範化、標準化軌道。按照“管理+執法”的工作模式,建立聯動執法機制,加大違規處置廚余垃圾、違法傾倒生活垃圾、垃圾不分類和混投等行為的處罰力度。2021年全市共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執法檢查1416次,教育整改605宗,立案86宗,罰款87.37萬元,並建立考核機制。2021年對各區居民區、農貿市場、公共機構、餐飲企業等開展50余次垃圾分類現場督導檢查。

“建立考核通報制度是壓實責任,實行長效常態管理的重要舉措,是推動垃圾分類不斷取得成效、提升分類水準的有力抓手。”該負責人表示。

以黨建引領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氛圍濃厚居民廣泛支援

乾淨美觀的集中投放站點、四色垃圾桶一目了然、卡通形象的垃圾分類圖標、還有身穿紅色馬甲的垃圾分類督導員……走進高新區玉蘭公館小區,隨處可見垃圾分類的宣傳畫和標語,垃圾分類得到居民的廣泛支援。

高新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4月玉蘭公館小區開始試運作垃圾分類,通過示範引領,5月20日全部實行撤桶並點,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在開展垃圾分類過程中,我們建設一支專業化垃圾分類指導員、志願者隊伍,不斷提升居民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參與度。”該負責人表示,堅持把垃圾分類工作作為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的試金石,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戰場,建造一個垃圾分類“定時定點”集中投放站(點),紮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實效。

加強終端處理設施建設:廚余垃圾在這裡實現“變廢為寶”

“吃進去”的是剩菜剩飯等廚余垃圾,“吐”出來的是電、沼氣和粗油脂等能源。位於酒香泉路與三乘寺路交口有一座新建的垃圾處理廠——合肥市小廟廚余垃圾處理項目。

雖然這裡是廚余垃圾處理廠,但現代化的建築風格看不到傳統工廠的痕跡,園區中也聞不到刺鼻的異味。走進該項目的“智慧雲中心”,在大螢幕上顯示著垃圾從過磅、進料、發酵和處理等各個環節,智慧化的辦工和現代化的處理工藝,有效改善了工作環境和提升了垃圾處理率。

該項目設計總規模為日處理餐廚垃圾400噸+日處理廚余垃圾400噸。項目按一次規劃、分兩期實施,一期規模為日處理餐廚垃圾200噸+日處理廚余垃圾400噸。

該項目實現了垃圾“變廢為寶”,終端産品為沼氣和粗油脂,沼氣凈化後首先保證廠內蒸汽鍋爐燃燒使用,富餘的沼氣送至沼氣發電車間發電,提取出的粗油脂在廠區暫存後外售,分選出的殘渣和産生的沼渣送至生活垃圾焚燒廠處理。

同時,污水經處理後達到污水處理廠接管標準後外排至污水處理廠,臭氣排放指標執行目前國內最嚴格的上海市地方標準《惡臭(異味)污染物排放標準》DB31/1025-2016。(圖文:胡少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