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上市公司數量穩居中部地區第一、全國第九;新增上市公司數量首次躋身全國第一方陣;“安徽板塊”多極支撐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正加快構建……
9月28日,“2021安徽上市公司高品質發展論壇暨安徽上市公司發展報告發佈會”在合肥舉辦。論壇上,《安徽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1)》首次發佈。
2020年安徽上市公司數量中部地區第一、全國第九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加強資本市場建設,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2020年,安徽上市公司交出了亮麗答卷。報告顯示,我省新增上市公司數創歷史之最,資本市場“安徽力量”不斷壯大;同時一批新興科技公司集中上市,上市群體結構優化明顯;上市公司業績發展、投融資水準保持相對穩定,創新水準進一步提高,社會貢獻度不斷提升。
上市公司是企業的優秀代表,是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截至2020年底,安徽A股上市公司126家,上市公司數量穩居中部地區第一、全國第九。總市值19353億元,佔同年安徽生産總值比重首次達到50%。
從新增上市公司數量來看,安徽首次躋身全國第一方陣。2020年安徽搶抓股票公開發行註冊制改革機遇,全年新增20家上市公司,創歷史之最。年度增量僅次於浙江、江蘇、廣東、北京、上海,居全國第6位。其中,新增科創板上市公司8家,居全國第7位;新增註冊制下創業板上市公司4家,居全國第4位。
從後備資源看,截至2020年12月,安徽IPO過會待上市公司7家,IPO上報在審企業21家,IPO輔導備案企業67家,居中部地區第1位,全國前列。
從産業結構看,安徽上市公司優化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其中,第二産業比重高達74.6%,第三産業佔23.8%。伴隨著高新技術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第二、第三産業上市公司數量分別增加16家和6家。
從區域板塊來看,“安徽板塊”多極支撐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正加快構建。其中,合肥都市圈A股上市公司數量58家,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79家,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109家,皖北承接産業轉移集聚區13家,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6家,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46家。但區域間差距仍然明顯,合肥上市公司數量最多,省會城市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皖北整體上市公司數量偏少。
從板塊分佈看,在A股市場上,安徽資本市場呈現“金字塔”結構,資本市場生態持續優化。其中,主機板96家,科創板8家,創業板22家。安徽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11家,達294家。省區域性股權市場新增2029家,達7320家。
從股權結構分佈看,民企國企發展各領風騷。2020年民企上市公司70家,佔安徽上市公司總數的55.6%,國企共計48家,佔38.1%。從市值規模看,安徽民企上市公司總值9757億元,佔比50.4%,首次佔據半壁江山。
從投融資規模來看,安徽上市公司直接融資能力穩步提升。截止2020年底,安徽上市公司融資持續穩定增長,達11894億元,其中初始融資696億元。新增的20家上市公司初始融資129.6億元,創歷史新高;再融資規模2778.4億元,佔融資總規模的20.5%。
打好“組合拳” 助力安徽上市公司高品質發展
今年以來,多層次資本市場成為安徽的熱詞。6月24日,安徽啟動萬家企業資本市場培訓專項行動,目的就是要為企業家和幹部們提供把握資本市場規律的普惠性培訓,使企業和政府迅速接觸資本市場、深入了解資本市場、熟練運用資本市場,更加注重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幹事。
目前,安徽已基本形成了“通過一批、待發一批、上市一批”的企業上市新局面,“安徽板塊”正在做大做強。截至2021年8月,全省共有上市公司137家。
“高品質上市公司通常具備主業突出,治理規範,承擔社會責任等要素。”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在論壇上説。
但目前安徽上市公司存在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區域之間差距明顯、再融資比重較低、並購重組不夠活躍、內部治理亟待規範等諸多問題。
“推動我省上市公司持續健康發展和更多優質企業上市,關鍵是要堅持問題導向,用好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平臺的思維,創新手法、步法、打法,從領導幹部到企業家,都要提升運用金融資本的意識和能力。”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吳勁松在解讀《安徽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1)》時提出,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快打造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在金融資本助力地方經濟發展上打出一套“組合拳”。
“十四五”時期,是安徽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乘勢而上打造“三地一區”的關鍵時期,安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資本的助力、金融的支援。吳勁松表示,各級政府、金融機構、仲介機構等需搭建好“政産學研資”融合的共建、共用、共用平臺,共同推動安徽上市公司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