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分享到 0

科技助力奧運征戰 為體育健兒保駕護航

進入東京奧運會週期,在國家體育總局“科技助力奧運備戰”的總體部署下,各支國家隊都高度重視訓練的科學設計、科技助力和完善的服務保障。在東京賽場,中國代表團一次次奏響國歌,正是科學化系統訓練、科技支撐和科技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加壓冷療儀、微壓氧艙、漂浮艙等高科技設備成為中國舉重隊在東京斬獲7金的“大助手”;生物力學測試系統、準備狀態監測系統等記錄的大量科學數據是中國賽艇隊在東京實現一次又一次突破的保證;科醫複合團隊是中國游泳隊一次次奪金背後的“頂梁柱”;決賽模擬系統是中國射擊隊在東京打好奧運翻身仗的關鍵。中國體育取得的優異成績,離不開科技的力量。

舉重:多種高科技設備是“大助手”

當37歲的呂小軍在東京奧運會奪冠時,瞬間刷新了很多人對純力量項目極限挑戰的認知。這一創造奧運史上舉重項目奪金年齡紀錄的壯舉是如何實現的?除了高水準教練團隊制訂科學訓練計劃之外,還有“大助手”。

加壓冷療儀是呂小軍最喜歡使用的康復治療設備,訓練結束後他經常躺在自己的訓練臺邊上,套上兩個包裹雙腿的治療袋。加壓冷療儀設備有9個部位的治療袋,套在不同的部位,就能産生大面積冰敷一般的效果,幫助運動員加快迴圈,消除疲勞和疼痛。

在國家舉重隊訓練館二層,設有一個科研監測實驗室和一個機體恢復實驗室。加壓冷療儀就是機體恢復實驗室的一種設備,這個實驗室分為恢復再生區、體重管理區兩個區域。恢復再生區是運動員特別喜歡來的一個房間,這裡可以幫助他們消除疲勞,治療疼痛,讓訓練能力“再生”。

除了加壓冷療儀,這裡還有微壓氧艙、脈衝加壓設備等。微壓氧艙也是一個恢復設備,它像一個大口袋一樣,運動員躺在裏面拉上拉鏈,就可以形成一個完全封閉的放鬆和恢復空間。“微壓氧艙內含通風系統,密閉空間像大氣球往裏吹氣,把裏面的氣壓加到1.3倍大氣壓,可以促進運動員的末梢迴圈,增加血液迴圈速度,幫助運動員更快實現訓練後的恢復。”國家舉重隊科研團隊負責人李清正介紹説,他會根據運動員的不同情況,安排他們正確使用各項訓練和恢復設備。在國際舉聯更改級別後,國家舉重隊部分隊員需要增加體重,加壓訓練設備就成了一種選擇。李清正表示:“在上肢或下肢近心端的位置上綁上綁帶,加壓訓練設備可以幫助運動員用30%至40%的最大力量訓練,就能達到百分百最大力量的訓練效果,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運動員出現運動損傷。在使用該設備訓練後,部分隊員的肢體維度也就是肌肉量明顯增加,這可以幫助隊員將增加的體重主要轉化為肌肉而不是脂肪。”

在運動員公寓,國家舉重隊隊員們還可以使用漂浮艙進行疲勞消除和心理治療。這在奧運會這樣的大賽之前,作用立竿見影。“一次治療幾十分鐘下來,可以幫助運動員消除運動疲勞,減輕炎症和肌肉關節的疼痛。漂浮艙還有心理治療的作用,當運動員面臨大賽出現壓力和焦慮時,做一次治療能舒緩情緒釋放壓力,還能改善睡眠品質。”李清正説。

賽艇:科學系統記錄的海量數據是保證

中國賽艇隊的每一堂訓練課,教練員都在強調要用盡全力。如何衡量運動員是否全力以赴?隊內有各種高科技儀器。心率監測最為常規,教練員手中的平板電腦實時顯示每個運動員的心率。水上訓練有生物力學測試系統記錄每一個運動員的輸出功率和划槳數據。測功儀訓練有血乳酸指標的監測判斷運動員的狀態。長期積累數據後,教練員對於運動員的情況就能夠科學系統地掌握。一旦數據發生改變,就可以找到原因。

“我們的儀器都是每天要求必須使用的。”中國賽艇隊科技總監資薇博士説,“只有確保使用,每一堂訓練課才能扎紮實實有效果,長期下來教練員才會意識到好處。”據了解,2000個監測血乳酸的試劑盒,在80人的賽艇皮划艇隊,僅僅夠使用兩周。沒有大量的數據支撐,談不上科學訓練。領隊徐權説:“我們就是數據説話,測功儀成績提高了,自然能力有提升。雙槳運動員要求拉槳幅度110度,數據反饋回來不符合,是力量沒有用到位,還是技術不過關,還是需要調整器材,我們就有方向。”

中國賽艇隊每天的訓練課開始前,運動員會使用準備狀態監測系統,評估中樞神經系統準備、心肺系統準備和能量代謝系統準備情況,這一天運動員適合進行耐力、爆發力、速度、技巧哪方面的訓練,都會直觀顯示在監測系統中,供教練員參考。訓練當中,觸手可及的營養站能夠為運動員及時提供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的補充。訓練結束後,還有冷療放鬆。“冷療一方面是促進肌肉內的毛細血管收縮,有利於快速恢復;另一方面是降低身體的核心溫度,有助於維持身體的植物神經平衡,實現內環境的平衡。”資薇介紹。

科技儀器還能幫助教練員完成運動員的組合配艇,由於生物力學測試系統可以很好地記錄艇上各個位置對於整條艇速度和功率的貢獻,教練員和科研人員就可以不斷調整艇上的人員和位置,以實現功率曲線的重合,達到最大合力效果。女子四人雙槳的四名運動員從配艇到拿到世界盃分站賽冠軍,僅僅只有一個多月。這背後,其實有著海量的數據積累和保證,才成就了四位姑娘的“黃金組合”。資薇説,中國賽艇隊運動成績的大幅度提高是科技助力的自然結果。

游泳:科醫團隊是金牌背後的“頂梁柱”

東京奧運會上,中國游泳隊取得了3金2銀1銅的優異成績,實現了參賽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中國游泳隊科醫複合團隊深耕細作,為運動員保駕護航,提供了完善、細緻、科學的保障,是金牌背後的“頂梁柱”。

東京奧運會週期的中國游泳隊科醫團隊是一個涵蓋訓練監控、技戰術診斷與分析、體能訓練與評估、資訊情報研究、機能監控、運動營養恢復、傷病防治、再生康復、心理諮詢與訓練、儀器研發及應用等多維度的複合型保障團隊。為保障隊伍各項備戰訓練參賽任務,共建立了4支複合型科醫團隊為每組運動員提供保障。每支團隊由科研人員、醫務人員、康復人員構成,針對每組運動員的特點進行針對性保障。為更好地治療運動員傷病,隊伍與體育醫院建立了合作,及時、高效、專業地解決運動員傷病問題。同時,隊伍配備專人、專家圍繞生理生化和身體指標、每日營養攝入、心理健康等方面給予運動員指導等。同時結合訓練實際,隊伍引進了成績分析與測評系統、呼吸肌訓練儀、光導訓練儀、冷凍艙、漂浮艙等高科技訓練與康復器材,保障運動員日常訓練和康復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隊伍與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二七基地體育綜合風洞團隊、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風洞實驗室團隊合作開展風洞實驗。上述團隊將應用在飛行器上的慣性技術成功嫁接在游泳訓練中,通過捕捉運動員精細動作,實現對每個動作的精細量化評估。在隊伍備戰東京奧運會週期的多個階段,張雨霏、徐嘉余、閆子貝、楊浚瑄等多名運動員均進行了風洞實驗。通過反饋實驗數據建立了冠軍模型,為運動員成績的提高提供了數據支援。

以在東京奧運會上摘得2金2銀的張雨霏為例,奧運會前的冬訓階段教練組已經對她的出發、轉身、到邊能力進行了鋪墊,並對技術細節進行了嚴格把控。借助各種技術手段的助力,2021年全國冠軍賽時張雨霏從出發15米、轉身15米、到邊5米成績上看,較過去均有明顯提高,且穩定性更好。這些都奠定了她在東京奧運會上擁有耀眼表現的基礎。

射擊:決賽模擬系統成關鍵

“楊倩第一名,中國運動員包攬前三名”,這一幕不是發生在東京奧運會上,而是在今年6月,距離東京奧運會開幕前一個月,中國射擊隊模擬了第52屆射擊世錦賽的比賽中。像這樣的決賽模擬,中國射擊隊在東京奧運會前進行了很多次。

為了更好地備戰東京奧運會,中國射擊隊制訂了包含體能訓練、心理正念訓練、決賽模擬系統、大數據分析系統在內的一系列科學助訓方案,其中決賽模擬系統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是中國射擊隊打好奧運翻身仗的關鍵。

決賽模擬系統基於大量真實、詳細的比賽數據,並結合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真實還原了奧運射擊比賽的全過程,不僅能夠自動播報英文密碼、模擬東京比賽現場的日語解説以及現場干擾聲音,還通過運動員數據庫虛擬出了不同的參賽選手,並通過比賽排名系統顯示出國家隊和虛擬選手的即時比分。國家隊使用該系統訓練如同身臨其境參加東京奧運會。模擬比賽結束後,系統能夠給出大數據分析報告,詳細分析比賽中運動員們的心率、彈著等數據表現。

在去年3月、4月,身處北京的國家射擊隊分別與山東、河南、山西、浙江等省射擊隊進行了“雲端競賽”。比賽過程中,全新升級的決賽模擬系統將全國各地的比賽數據實時傳送到北京,並通過網際網路向全網直播。

“奧運會上的許多對手,我們在模擬比賽中已經交過手了,雖然楊倩只在女子10米氣步槍項目上奪得過洲際冠軍,我也堅信她會贏。這不僅僅是因為實力,更是因為我們的準備更加充分。”東京奧運會比賽結束後,楊倩的教練葛宏磚介紹説。(文:王憲民、魏徵、倪敏哲、鹿麟、何宗汶、安靈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