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分享到 0

潛山傳習基地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走進位於潛山市官莊鎮壇畈村的桑皮紙製作技藝傳習基地,非遺傳承人劉同煙正在為遊客們介紹桑皮紙的製作流程。蒸皮、露漂、拌漿……一道道步驟經過展示與介紹,這一複雜的傳統技藝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桑皮紙稱為“紙類活化石”。官莊桑皮紙生産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至明清時已成規模。2008年,“官莊桑皮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2年,劉同煙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潛山桑皮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依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桑皮紙”傳統作坊,今年6月,潛山市利用原壇畈小學閒置校舍,科學規劃,建成佔地5000平方米,集研學體驗、科普實踐、傳習教學、技能培訓、旅遊觀光于一體的桑皮紙傳習基地。

基地通過實物展示、操作體驗、視頻展播、大師講解等方式演繹桑皮紙製作全過程,讓遊客充分感悟非遺文化的魅力,為潛山的旅遊增添了新的亮點。

在成品展示區,劉同煙指著一張紙介紹起來,紙張外表看似普通,實則是一張“故宮修復紙”,相比其他紙張具有更為複雜的製作流程。

2004年,世界基金會為北京故宮修復倦勤齋徵集用紙。故宮專家尋尋覓覓,最終找到了劉同煙家。專家考察了他夫妻倆生産桑皮紙的全過程,對紙樣進行了檢測,結果酸鹼度能達標,但拉力不夠,抗折度不強。帶著這個難題,劉同煙夫婦連續多日攻關,憑著多年的生産經驗,重新在選皮、檢皮、蒸煮、打皮等環節上進行多次試驗,終於生産出故宮所需要的桑皮紙。經專家檢測,工藝達到清乾隆時期的手工製作水準。

潛山市文化館副館長鄭菊琴表示,該基地的建成將豐富當地的旅遊業態,延伸産業鏈條,擴大桑皮紙的影響,同時促進文化與旅遊相結合,帶動民宿和農特産品發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新路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