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大圖
分享到 0

岳西:打生態牌 走有機路

岳西縣包家鄉石佛村有機茶園風光。程小龍/攝

綠色探索,經驗全國推廣

上月舉行的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生態環境部發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模式與典型案例(第一批)》,展示了18個示範案例,為各地實踐作出示範、提供經驗。 《安徽省岳西縣打好全域有機“生態牌”》案例在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模式與典型案例(第一批)》是生態環境部結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管理工作凝練總結出的重要成果,初步總結形成生態修復、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工業、“生態+”複合産業、生態市場、生態金融、生態補償等8種轉化模式。在綜合考慮地域特色與資源稟賦、建設進展與成效、經驗模式代表性與推廣性等基礎上,生態環境部選取了18個各有側重且相對成熟的實踐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對於推進“兩山”實踐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安徽省岳西縣打好全域有機“生態牌”做法,被選入“生態農業”模式案例。岳西縣位於大別山東南、皖西南邊陲,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屬於江淮流域皖河、淠河等水系重要發源地,森林覆蓋率達77.33%。該縣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嚴格落實各項生態規劃,配套出臺數個相關政策文件,大力發展全域有機産業,將有機産業發展納入鄉鎮和單位年度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考核,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有機食品,是根據有機標準生産、加工,並經有機食品認證組織認證的農副産品,在生産加工中不使用化學農藥、化肥、化學防腐劑和添加劑,因此是安全環保生態食品。認證種類有糧食、蔬菜、水果、奶製品、禽畜産品、蜂蜜、水産品、調料等。

案例編撰者指出,岳西縣的發展經驗適用於綠色本底較為優良、農業特色較為突出的地區,以資源迴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依託特定農業資源,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實現區域內生態與經濟的協同發展,讓綠色成底色、發展有亮色。

政策加持,“有機”帶來商機

初秋時節,岳西縣包家鄉石佛村,山巒起伏、鬱鬱蔥蔥。山腰間,有機茶園層層疊綠,茶壟成行成排。茶園間,一些茶農忙碌著除草、修剪。石佛村平均海拔800多米,是岳西翠蘭精品核心産區之一。“我們通過走有機種植之路,讓村民們真正嘗到甜頭,也探索出了一條保護和發展雙贏之路。”在石佛村黨支部書記王軍看來,“有機”是當地發展的“金鑰匙”,村裏以“黨支部+協會+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推進生態有機茶葉發展。

“我們村茶園面積3300畝,全部實行了有機化管理。”王軍説,為了鼓勵村民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村民第一年買油菜餅有機肥,村裏補貼40%;買鋤草機,村裏補貼50%,降低村民生産成本。“有機認證機構每個季度都會來檢測,我們要確保有機生産。”他説,村裏實行“兩項承諾”“三個監督”。“兩項承諾”:茶農向茶葉協會和茶廠承諾不在田地裏使用除草劑和化學肥料;茶廠向茶葉協會和茶農承諾不收購非有機茶葉鮮草。“三個監督”:茶農相互監督、茶廠相互監督、大數據監控監督。一旦發現有茶農不按照有機管理要求生産的,茶廠拒收茶葉鮮草。茶廠以假充真也會被追責。

有機生産不施化肥、農藥,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給環境帶來益處,給茶農又帶來哪些變化?“2014年之前,我們種的是普通茶。茶葉雖然産量高,但是品質卻不高,賣不上好價錢。同時,這種種茶模式讓土壤品質變差,造成茶的品質下降,售價也隨之下降。”石佛寺毛嶺有機茶廠負責人馮金波説,從2014年起開始種有機茶,茶葉品質有了質的提升,逐步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

“我們只做春茶,年産幹茶50噸,供不應求,平均售價在500元以上。”王軍説,該村去年每人平均茶葉收入近8000元。經過多年的發展,茶葉收入成為石佛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茶産業已成為石佛村的支柱産業。

石佛村種有機茶,是岳西縣發展有機産業、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之路的一個縮影。為推動全域有機産業發展,岳西縣成立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岳西辦公室,建立機制、出臺政策,打牢有機發展之基。如以有機産業發展規劃為統領,出臺促進現代農業綠色發展若干政策,加大縣級財政的資金扶持力度,實施以獎代補激勵政策;將有機産業發展納入鄉鎮和單位年度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考核;對有機食品認證基地100畝以上的企業給予3萬元獎勵,對有機食品續證企業給予0.5萬元獎勵,每年安排100萬元科研經費,支援縣特色農業研究所進行科研、試驗;從“全域”“全産業鏈”兩個方面,推動有機農業與農産品深加工業、鄉村文化旅遊業融合協同發展,培育有機龍頭企業,從育苗研發到産品深度開發,提高有機食品的附加值,發展全産業鏈有機等。

通過多年實踐,岳西縣有機産品認證的主體已有46家,認證産品76個,有機産品認證基地覆蓋了18個鄉鎮。 2020年底全縣有機認證面積3.17萬畝,有機産品産量約10306噸,認證産品包括茶葉、畜禽、油茶、食用菌等。全縣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403家,家庭農場509家,組建聯合社5家。有機産業正成為群眾致富的助推器。

長效推動,多重效應疊加

如何實現有機産業可持續發展?岳西縣探索出“四個結合”路徑。

“我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相結合,走綠色發展之路。”岳西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程衛華表示,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岳西縣以有機食品生産基地建設為切入點和推動力,倡導“打有機牌、走有機路”的發展理念,在實踐創新中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共生之路、轉化之路、統一之路,不斷探索生態延伸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努力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形成發展、生態、富民疊加效應。

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補償相結合,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群眾增收協同發展之路。“生態水”也是“黃金水”,“常青樹”也是“搖錢樹”。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累計獲得生態補償資金500余萬元,縣裏實施公益林差異化生態補償,每年拿出80萬元採取直接補償農戶的辦法進行差異化生態補償。開發生態護林員、公益林護林員崗位逾千個。

與環境綜合治理相結合,有效促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該縣把污染防治融入到農業生産中,出臺“茶園施用有機肥土壤改良,連片30畝以上,每畝補助300元”的政策,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從源頭上控制減輕農業面源污染。通過調整農業發展思路,以開發有機産業為抓手,發展“環城、環山、環湖(庫)、環自然保護區”有機農業,探索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戰略模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與品牌提升相結合,提升農産品價值。岳西依託生態、人文、區位等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形成“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等品牌。圍繞農業標準化戰略,該縣推進有機農産品等“三品一標”認證,打造安徽省乃至全國重要的有機綠色農産品基地,不斷增強農業經濟整體競爭力,提升有機食品的社會認知度和公信力,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區域經濟和高品質發展優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