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分享到 0

霍山北大門:“三色三産”促振興

下符橋鎮位於霍山縣北部,是六安、合肥等地進入大別山的必經之地,是霍山的“北大門”。近年來,該鎮以富集的紅色資源為龍頭、以獨特的綠色資源為基礎、以濃厚的民俗文化底蘊為靈魂,著眼紅、綠、古三色文化,強化農業、文化、旅遊三産融合,著力打造霍山全域旅遊示範區、“江淮果嶺”核心區、鄉村振興先行示範區和美麗鄉村建設樣板。

紅為主色:黨史教育不忘初心

“戰鬥從上午9時一直打到下午3時,經過7個小時反覆衝殺,拖住了敵人,掩護了24團和幹部大隊安全前進,完成了運輸軍需物資的重要任務。”走進三尖鋪村紅色旅遊文化中心,黑炭衝戰役的那段黨史從下符橋鎮黨委書記程業清口中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赫然屹立在高處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底座碑文上鐫刻著615位在下符橋區域內犧牲的革命烈士和下符橋籍烈士的姓名;位於其右方的百年符橋紀念館內,烽火歲月、正道滄桑、希望田野三個展區,展示了1920年至2020一百年間下符橋的革命鬥爭史、奠基立業史、改革開放史。

霍山是安徽省紅色區域中心,紅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如何讓紅色基因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如何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推動鄉村振興?地方黨委政府近些年一直在思考和努力實踐。“我們將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全域旅遊,打造了“一園一湖一心一館”四位一體的三尖鋪紅色旅遊文化中心。即:烈士陵園、丹心湖、黨群服務中心、百年符橋紀念館,今年清明節、七一、八一建軍節等重大時間節點,有近千人次的幹部職工、黨員群眾、中小學生來此重讀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下符橋鎮宣傳委員楊建勳介紹説,以紅色為主旋律,講好黨的歷史,讓黨員群眾受教育的同時,也帶動了區域周邊的旅遊經濟和農旅産業的蓬勃發展。

古為底色:千年古窯歷久彌新

黑釉盞、黑釉雙係瓶、黑釉執壺、黑釉陶俑……一塊塊陶片夾著歷史的清音叮噹而來,一件件瓷器閃著黑色的光澤熠熠生輝。這裡是下浮橋鎮“霍山窯陶瓷研究所”,是集研究、展示、展銷、體驗、教學、傳承為一體的黑釉陶瓷文化藝術工坊。據霍山縣文旅局文物專家吳波介紹,發現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下符橋鎮古窯址群落建於北宋年間,據今已近千年。該窯共有三座窯爐,佔地約為5400平方米,出土文物40余件,均為黑釉陶瓷器皿,當時黑釉窯的發現在安徽省尚屬首次,填補了省內黑釉窯址的空白,意義非常重大。

為挖掘傳承黑釉陶瓷蘊含的文化價值,創新開發黑釉陶瓷文化産業。下符橋鎮一邊積極配合縣文旅局和省文物局,加強遺址保護,一邊招商引資建立“霍山窯陶瓷研究所”,盤活文化資源。研究所規劃建設黑釉窯藝術館、創客中心、陶藝作坊等參觀體驗區,遊客在這裡不僅可以欣賞古色古香的陶瓷藝術,感受陶瓷文化穿越千年的風雅,還可以自己動手體驗最淳樸的泥土魅力。“帶孩子來體驗陶藝,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創作慾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增進親子感情,增強孩子對歷史和藝術的感知能力。”來自衡山鎮的朱先生一邊看著女兒製作陶盞,一邊愉快地和筆者聊起來。

“下一步,我們還想打造霍山窯文化小鎮,聚合更多的文化資源,促進文化旅遊産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集文化旅遊、科普體驗于一體的特色文化小鎮,讓遊客感受千年古窯的韻味,傳承古色古香的陶藝文化。”下符橋鎮文化站站長蘇慧如是説。

綠為亮色:花果之鄉生機勃發

夏暮秋初,鳥語蟬鳴。康麗葡萄園的老闆鄭宗懷正在帶著遊客在果園裏現場採摘。“我有六十多畝地,葡萄生産的旺季,葡萄園一天人流量大概能達到兩三百人次,一天賺個幾千塊錢肯定沒問題”鄭宗懷自信地説。

與此同時,下符橋鎮智趣田園綜合體的小樹林裏也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萌果樂園、叢林穿越、蝦趣園等熱門項目吸引了霍山和六安城區的大量遊客前來體驗。“我喜歡在這個地方玩,有森林小火車,有樹林迷宮,還能去田裏釣龍蝦呢!”一個剛從小火車上下來的小姑娘興奮不已。

紅色是精神原色,綠色是發展支撐,古色是文化底蘊。三尖鋪紅色旅遊文化中心、霍山窯陶瓷研究所、智趣田園綜合體、康麗葡萄園和各類瓜果採摘基地,這些農業、文化、旅遊亮點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整體推進下符橋鎮鄉村振興産業的蓬勃發展。如今的下符橋鎮,正在聚合更多的特色資源,促進農旅産業深度融合發展。這個集紅色旅遊、農業觀光、文化體驗于一體的“霍山北大門”,正在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圖文來源:霍山縣文旅體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