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霍山縣下符橋鎮,蟬鳴如海。在下符橋村瓦屋院組,一幢老屋依山而建,掩映在青蔥山林中。屋後有一高不足百米的小山坡當地稱為窯寶山,崖坡斷面上,層層疊疊的都是大大小小黑釉古陶的碎瓷殘片,跨越千年的不朽,仍然閃爍著昔日璀璨的光華。
見“龍”在野窯寶山
“我們小時候就在附近玩,經常撿到一些陶瓷殘片,大部分都是豁口的、殘破的。當時也不知道這是古董,玩玩就扔了。哪曉得這下面居然是一座千年的古窯遺址呢?現在才知道,窯寶山,窯寶山,這山裏全都是寶貝啊!”30歲的戶主張亮一邊回味一邊感慨道。
從張亮家院後山坡斷面可以明顯看出,這一大片古窯遺址僅紅燒土和窯灰炭渣的堆積層就足有一米多厚。小心翼翼拾起一隻雙耳係梅瓶的殘軀,拭去瓶身的浮土污泥,瓶口那依舊光滑黝亮的釉體仿佛穿越了時光,帶來兩宋的繁華與輕奢。有誰知道,這座櫛風沐雨靜臥千年的古窯,見證了多少王朝興衰,經歷了幾度山海更疊?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安徽省考古人員來到下符橋鎮瓦屋院組窯寶山,對這座大雨沖刷出的古窯址進行勘測。發現該窯址是一處古窯址群落,共有三座窯爐,次第排開,總佔地面積約為5400平方米,表面0.1米的耕土層下,是厚達1.5米深的窯土與黑釉陶器殘片的文化堆積層。窯爐皆依山坡豎向修建,順著山勢蜿蜒向上,狀如龍脊,故為南方常見的“龍窯”型。從出土陶器的形制和部分陶器的底款“大宋至和”可以推斷,這座古窯遺址群落至少建於西元1054年左右的北宋仁宗趙禎至和年間,據今已近千年。
1986年7月10日,霍山縣下符橋鎮瓦屋院組窯寶山宋代黑釉陶民窯遺址被列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安徽省黑釉窯址的空白,意義非常重大。”據霍山縣文旅局文化遺産股股長吳波介紹,此處黑釉陶窯的發現在安徽省尚屬首次,僅目前搶救性發掘出土的省二級、三級文物就有40余件。其中,皖西博物館新館布展時借用10余件,江西景德鎮陶瓷博物館也有對霍山黑釉陶的專門館藏。
鐘靈毓秀黑釉陶
窯寶山宋代民窯之所以專門生産黑釉陶瓷,緣于北宋年間鬥茶之風盛行。宋人的飲茶法跟現在以開水沖泡茶葉的喝法不同,宋人將茶葉研成末,再以開水衝之:“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由此還出現了“鬥茶”“分茶”“茶百戲”等宋茶文化。
“鬥茶”,也稱“茗戰”,以湯色清白為貴,而黑盞最為適用。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説:“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也許是兩宋自上而下對黑釉陶瓷的推崇,才導致下符橋當地能工巧匠也多加燒制,以供民間大量需求。
霍山縣位於大別山區,自古便是産茶大縣。南宋時,政治經濟中心南移,經濟發達,人民富足,極大地推動了當地手工業的興旺。下符橋鎮更有“霍山北大門”之稱,是曾經車馬如流的茶馬古道交通樞紐所在。窯寶山地區多産紅色粘土,取材方便,是生産陶器的優質原料;當地林木密布,盛産木炭,燃料充足;下符橋鎮瀕臨東淠河,水路運輸便捷,人流物流量大,交通位置優越……這裡的一切,無不為下符橋黑釉陶窯的崛起和繁榮奠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基礎。
關於遺址的開發保護,該鎮始終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為了防止水土流失損毀保護區,該鎮正在清除地面雜草,再覆土加固。該縣文旅局也已經編制方案上報省文物局,待批准後進行加強相關保護措施,同時在當地有文物保護意識的村民中選任“文物保護員”一名,每月給予1000元補貼,專門負責古窯遺址地區的巡查和保護。
薪火不息照古今
穿過下符橋長長的老街,原來的鎮政府舊址,現在已經改建成霍山縣霍山窯陶瓷研究所。這裡是全縣十五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是集研究、展示、展銷、體驗、教學、傳承為一體的文化工坊,規劃建設了大師工作室、黑釉窯藝術館、創客中心和陶藝作坊等。
走進左廂古色古香的黑釉陶瓷藝術館,用心聆聽宋瓷殘片穿越千年的古道瓷歌,頓覺清涼隨身,暑氣盡消。黑釉盞、黑釉雙係瓶、黑釉執壺、黑釉陶俑……粗糙的胎體,黝黑的釉色,每一件藝術與實用性兼具的陶器都呈現出一種原始拙樸的素美。它們靜靜地佇立在各自的展臺上,向每位來訪的後人訴説著自己浴火的艱辛、重生的驕傲。
倘佯展廳,與每一件重新面世的歷史見證者對視,遙想那個曾經窯火熠熠、瓷器生輝的年代,仿佛看見一群上身赤裸的窯工匠人在熊熊窯火映照下忙碌的身影,揮灑的汗珠,熾熱的眼神,滿臉的希冀……
陶瓷研究所的陶藝作坊這會兒正熱鬧,一群小學生正在家長的陪同下,聽從陶藝師傅的教導,像模像樣地在拉坯、剔紋、施釉。一旁的風乾架上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等待陰幹的各式器物坯件。
“我想要做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杯子,刻上我自己的名字。”新城小學五年級的朱晨葦一邊腳踩踏板讓轉輪勻速轉動,一邊雙手合攏將泥土逐漸拿捏成型,看著泥坯在手中不聽話地變換形狀,急得小臉蛋上也糊了不少泥漿。“趁著現在放暑假,帶孩子來體驗體驗陶藝,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創作慾望、培養動手能力,感受最原始、最淳樸的泥土魅力,我們大人也能借機多陪陪孩子,增進親子感情。”朱爸爸滿臉欣賞地看著女兒手中的“陶藝作品”。
近年來,為進一步推動全鎮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下符橋鎮立足本鎮實際,以黨建為引領,著力發展紅、綠、古三色文化,強化三産融合,以富集的紅色資源為龍頭,以獨特的綠色資源為基礎,以濃厚的民俗文化底蘊為靈魂,先後打造了全域旅遊北大門、三尖鋪紅色旅遊文化中心、陶瓷研究所、智趣田園綜合體和各類瓜果採摘基地,著力打造霍山全域旅遊示範區、“江淮果嶺”核心區、鄉村振興城郊先行示範區和美麗鄉村建設樣板區。
古老的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千年的黑陶窯爐薪火不息。傳承與創新在交融碰撞中交替昇華,塵世的煙火與精神的剛需也在妥協中尋找到新的平衡。如今的下符橋鎮,正在聚合更多的文化資源,促進文化旅遊産業深度融合發展,這個集文化旅遊、科普體驗、農業觀光、養生度假于一體的特色文化小鎮,將會走出一條極具自己標識的鄉村振興之路。(圖文來源於霍山微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