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分享到 0

打破發展瓶頸 安徽積極探索體校改革之路

長期以來,各級各類體校作為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但隨著時代發展,不少傳統體校發展進入瓶頸期。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深化體校改革。通過改革,促進體校教育全面發展和提升。體校在新時代如何發展和繼續發揮作用備受關注。安徽省亳州、蕪湖和宣城利用自身優勢和特點,正在創新探索適合自己的體校改革之路。

亳州市一直以來受到無體校、無場館、無教練員“三無”困擾。近年來,在體教融合春風吹拂下,2019年亳州市全民健身指導中心加挂市體育運動學校的牌子,這種建設模式在全國省級業餘體校建設歷史上尚屬首次。亳州市體育運動學校的選址很有特點,在亳州市三十一中和亳州市第一小學內,體校和學校成了真正的鄰居。三校在場地、器材、教育教學、業餘訓練等方面共建共用、資源互補。體校學生九年義務教育由兩所學校承擔,體育項目專業訓練、參賽由市體校承擔;學期期間,市體校場館及體育器材設備向兩所學校免費開放使用,豐富學校體育課程內容,兩所學校的田徑場向市體校免費開放使用。不僅如此,學校之間相互選派人員挂任副校長,讓體校學生文化成績有了保障的同時,也便於各項工作的協調和開展。

不僅在地理位置上很有特色,亳州市體校教練的“身份”也不一般,他們和大部分體校教練不同,是沒有教練員編制的。“教練員團隊採用‘能者上,庸者下’方式進行上崗,破除了教練員‘鐵飯碗’思想,提升了一線教練員帶隊激情,這種購買服務的方式在全省尚屬首次。”亳州市體育運動學校校長陳靜説,“教練員都是通過公開向社會採購的方式,項目一招三年,要求中標單位提供組建含14名專業教練員的教練組,為亳州市體育運動學校學員的體能訓練、專業教學、培訓、優秀運動人才選拔、各種賽事參與等提供服務。”

蕪湖在2016年嘗試將城南實驗中學與蕪湖市青少年體育學校聯辦體育運動學校,一校兩牌面向全市招生,採取文化課學習、住宿、訓練集中的培養方式。此後,籌備組建成立蕪湖市體育運動學校教育集團,將蕪湖市青少年體育學校和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馬塘小學、南關小學、蕪湖市二十五中學納入運動學校教育集團一體化發展,從原來的“三集中”到現在的“1+N”,在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健全體育後備人才從小學、初中、高中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

集團化發展,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用,蕪湖市體育運動學校校長丁軍説:“現在體育資源和教育資源都有了保障,未來將繼續在弋江區境內聯合小學、初中、高中學校組成對口升學單位,開展相同項目體育訓練,解決體育後備人才升學,加強體育人才梯隊建設,促進學生體育技能和體質健康全面發展,實現體育素質發展和基礎教育有機結合。”

宣城則是發揮教體局的體制機制優勢,明確體校首先是“學校”,然後才是具有體育特色的學校的基本理念,選擇曾榮獲“宣城市十佳好校長”的一名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擔任市體校校長,做到智育體育“兩手硬”。校長肖亞平説:“過去在普通學校對於體校的了解不是很深刻,也存在一些誤區,來到之後發現學生很可愛,教練很可敬,老師很可親,我們要做的是補齊短板,加強各方面的管理,現在進體校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教體局局長劉國平表示,體校辦得好不好,就看能不能招來學生,過去孩子進體校往往是最末的選擇,現在不少人都會主動諮詢了解,學校在不斷擴招。除了教學品質的提升外,一系列幹貨政策也讓體校的學生不僅願意進來,出口也越來越寬。

據了解,宣城市教體局把更多學校納入,在小升初階段通過“初小結對”簽訂協議等方式打破劃片入學限制,在初中升高中階段,制定了普通高中特招優秀運動員政策,全市20所普通學校有13所計劃單列,名額每年根據訓練計劃調整,保證了集體項目隊訓練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同時堅持完善自主招生、特長生、分解指標生、特招優秀運動員、統招生等多元化錄取方式,保障了優秀體育後備人才既能持續不斷地參加體育專項訓練,又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