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縣十四屆人大代表、臘樹社區黨支部書記潘長結多年紮根基層,充分發揮代表作用,持續關注鄉村振興,併為之鼓與呼。多年來,他紮根社區,默默奉獻,踏踏實實為民辦實事,全心全意當好群眾代言人。“群眾選我當代表,我就要勇於擔當,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讓社區居民過上幸福日子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建言獻策,解決百姓出行難題。
潘長結所在的懷寧縣臘樹鎮,與千年古鎮、特色小鎮石牌山水相依,兩鎮群眾商品貿易、生産生活關係密切,群眾往來較為頻繁。電動三輪車成了居民出行的無奈之選,三輪車駕駛員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視線較差、反應遲緩,交通安全意識淡薄,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從小在臘樹社區生活的潘長結,便有了開通石牌至臘樹公交車的想法。
群眾有需求,代表在行動。針對出行安全問題,潘長結積極走訪轄區內居民群眾,在走訪完臘樹社區永紅組潘尤生家後,潘長結在筆電上就記下了一段話。“臘樹離縣城高河有40多公里,孩子在縣城讀書,家中子女常年外出務工,老人們在學校陪讀,沒有固定班車,回家拿東西都極為不方便;若搭乘私家車,車次不頻繁、費用還高,大大增加了地方居民群眾的生活負擔。”
2020年1月,在懷寧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潘長結就提出了“關於縣城公交班車延伸至臘樹、雷埠兩鄉鎮的建議”,建議提出後,得到了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多次實地勘察調研,召開專題會議,並於去年8月,成功開通了石牌至臘樹的公交車,極大方便了轄區內群眾的出行。
深入走訪,打造生態宜居環境。
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為了提高農民生活品質,改善人居環境,潘長結始終堅持“工作項目化、整治常態化、行動具體化”的工作思路,結合農村“三大革命”、圍繞“五清一改”的工作目標,紮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美麗鄉村是生態宜居的基礎保障。在臘樹社區美麗鄉村建設推動上,潘長結多次參加村民組的村民代表大會,他把容嶺村省級重點示範村、煙墩村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點等好的經驗做法分享給大家,鼓勵大家要有信心,捋起袖子加油幹。同時,潘長結抽出時間走訪轄區內黨員代表、村民組長、群眾代表等,積極傾聽民生、認真匯集民意,將收集到的意見建議,和調研中了解的難點進行匯總,形成相關的調研報告遞交到有關部門。
在走訪鄭家樓屋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現象時有發生,道路硬化、亮化工程亟需解決;雨季來臨後,暴雨産生的污水得不到及時排放,造成村民組的2口當家塘也是惡臭難聞。
在了解這一現狀後,潘長結穿著雨靴、披著車衣、拿著筆電就穿梭在房前屋後,認真記錄著道路長度、下水溝渠、違章建築、垃圾清運等詳細情況;隨後,他邀請鎮水利站、公路站等部門現場辦公,就地給出整治方案。
在鼓勵村民自籌的基礎上,他不斷爭取項目支援,成功實施雨污分流項目,清淤加固當家塘2處,安裝路燈25盞,拆除破舊房屋25間,清理亂堆亂放雜物、柴草27處,平整空閒宅基地30畝、臭水溝4處;新建130平方米的鄭樓屋綜合服務中心及2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成功打造鄭家樓屋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
關注民生,助力決勝脫貧攻堅。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潘長結深知作為一名人大代表責任重大。
飲水安全是百姓關注民生問題之一,也是衡量脫貧攻堅工作的指標之一。潘長結在參加臘樹鎮人大代表集中視察時發現,臘樹鎮自來水廠位於麻塘湖邊,供應全鎮人民的生活用水,但麻塘湖周圍居民較多,存在隨意傾到生活垃圾的現象,對群眾的生活造成影響;臘樹又是農業大鎮,每如果遇到乾旱之年,兩條河流幾乎斷流,湖水水位急劇下降,水質惡化較嚴重,於是潘長結在縣人代會上就提出關於“請求安慶市花涼亭灌區臘皖幹渠及其支渠放水涵養、生態修復”的議案,建議有關部門加強為麻塘湖水域的保護。
同時潘長結在日常走訪中發現,沒有固定收入來源是許多人群致貧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一現象,潘長結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轄區內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助力脫貧攻堅。流轉土地種植藍莓、黃桃等特色産業,介紹4戶貧困戶到基地務工,讓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戶在家門口結業,實現增收一萬餘元。
在工作之餘,潘長結堅持學習法律法規,努力提高履職能力。他積極傾聽民聲、善於匯集民意,在民生工程、人居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深入走訪調研,廣泛聽取意見,不斷提高履職能力。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多年來,潘長結勤勤懇懇,紮根基層,幹在實處,走于前列,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用實際行動譜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王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