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分享到 0

由“奧運三問”到雙奧夢圓

近日,北京、河北以及東北地區的雪場紛紛結束了這個雪季,而滑雪愛好者已把目光轉向了可可托海,那裏的雪季能夠持續到6月。這只是億萬全民健身愛好者的一個小小縮影,在公園、社區、體育場館,熱鬧沸騰的健身場面比比皆是。

這些景象,百年前的國人難以想見,也是1932年劉長春站在洛杉磯奧運會的百米跑道前難以想見的,更想像不到,奧運火炬在幾十年後傳遍祖國大地。

中國,曾經有機會站在帕那辛納克馬蹄形體育場上,參加首屆近代奧運會。但是,當時任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秘書長的顧拜旦將邀請函寄給清政府時,清政府卻不知“體育”為何物而未作答覆。

1908年,《天津青年》雜誌上刊登了第四屆奧林匹克運動的相關內容,同時向社會、向中國、向中華民族提出了三個問題:

中國何時能夠派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夠得到奧運會金牌?中國何時能夠自己舉辦一屆奧運會?這沉甸甸的“奧運三問”,24年後,劉長春給出了第一個答案;72年後,許海峰給出了第二個答案;100年後,全體中國人給出了第三個答案。

百年前,貧窮積弱的中國,果腹安定是最基本的需求,尚有“萬里關山、單刀赴會”之勇;如今國運昌隆,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更有“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底氣。1991年,中國正式申請在北京承辦2000年奧運會,1993年9月,國際奧會第101次全會投票表決,中國以兩票之差落敗于雪梨,沒有獲得主辦權。一時的失利沒有讓中國人氣餒,國人對奧運的初心和夢想矢志不渝。1998年,中國第二次申辦奧運會,2001年7月13日,成功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

“給中國一個機會,還世界一個奇跡”。2008年8月8日20點08分,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在“鳥巢”揭開了神秘面紗,那一刻,中國驚艷了世界。2008年北京奧運會,共創造43項新的世界紀錄,打破132項奧運會紀錄,共有87個國家和地區在賽事中取得獎牌,中國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奧運歷史上首個登上金牌榜首的亞洲國家。同時,不可忽視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北京市增加了將近10萬個就業機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留下的場館群落不僅成為城市地標,更是普通百姓的健身樂園;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北京的城市功能,也促進了産業的轉型升級。奧運場館的賽後運營一直是世界性難題,從雪梨到北京,從倫敦到裏約,不少奧運場館由於賽後賽事和遊客人數的銳減而變得入不敷出,財政狀況不佳,而北京奧運會留下的“奧運遺産”卻成為賽後場館運營的典範。“五棵松基本上每週都有活動,每個週末都不閒著。”五棵松文體中心品牌部負責人袁穎慧曾向記者表示,很多大型活動需要提前一年甚至更多時間預定場地。據了解,五棵松場館在奧運會後的利用率在70%左右,2016年場館群活動數量達到500多場,覆蓋人群500萬。

時隔十年,中國又一次向全世界發出了“2022相約北京”的邀請,並成功獲得了2022年冬奧會主辦權,使北京成為世界上唯一既舉辦夏奧會又舉辦冬奧會的“雙奧之城”。雙奧舉辦,在世界上是一個奇跡;圓夢的過程,也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走向民族復興、走向健康中國的過程,是建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過程。部分北京奧運會的“奧運遺産”成功轉型,得以在冬奧會上再放光芒。北京冬奧會時,北京賽區將舉辦所有冰上項目比賽,僅有國家速滑館一座新建場館,其他場館均從北京奧運會場館改建、改造而來。在北京奧運會上驚艷亮相的國家游泳館“水立方”,經過多方論證,成功進行“水冰轉換”,在游泳池上搭建起對冰面品質要求極高的冰壺場地,使得一座場館可在冬夏兩季間自由轉換,“水立方”變身“冰立方”在奧運場館賽後利用以及場館工藝上貢獻出“中國智慧”。“每個週末都不閒著”的五棵松體育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冬夏轉換,已經成功變身為冰球場地並承辦了冰球比賽,北京冬奧會上它將作為冰球賽場再度亮相。

奧運會的承辦不僅彰顯了強大國力,也不止惠澤一城,北京攜手張家口共同舉辦冬奧會,除了為北京和崇禮的經濟繁榮再吹一場東風,還為京津冀一體化以及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的形成添了一把火,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入快車道。京張高鐵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重要交通保障設施,同時也是《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年版)中“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中“京蘭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從北京到張家口需要4個小時的通勤,京張高鐵將其縮短至1個小時。除了京津冀三地,京張高速鐵路的建設對增進西北地區與京津冀地區人員的交流往來,促進西北地區與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京張高鐵是中國第一條採用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智慧化高速鐵路,處處體現著高精尖科技的智慧光芒。科技在體育中的廣泛運用和發展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計民生。以為冰雪健兒備戰冬奧會建造的“風洞”訓練室為例,原本為航空航太、軍備所用的“風洞實驗室”後來被用來輔助運動員進行訓練,同時還能夠對服裝布料進行測試,以找到適合不同運動項目特點、不同材質要求的服裝布料,幫助運動員更好地排汗、減阻,從而創造更好的運動成績。而運動員所使用的運動裝備,根據普通百姓的健身需求規模化生産後,又會成為健身愛好者的“健身利器”,助其科學、有效健身。全民健身的快速發展,壯大了體育人才的儲備,夯實了體育人才的基礎,奧運星火的傳承,讓體育精神成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