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都是晴天,還比較乾燥。我要去田裏看看了,防止有人焚燒秸稈。”説話間,我面前的這個女人已經騎上電動車出發了。她叫王月紅,是痘姆鄉鞔鼓村的貧困戶。王月紅給我的最初印象就是堅毅的眼神、瘦弱的身軀,然而這個瘦弱的身體裏面藏著巨大的能量,她用自己結實臂膀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
王月紅的老公身體不好,常年需要吃藥,喪失勞動能力,大女兒剛剛畢業,還在求職階段,小女兒在附近的高中就讀。開支大,收入低,僅靠王月紅在周圍打零工維持生活,十分不穩定。鄉政府開發公益性崗位後,村兩委第一個想到了王月紅家,通過政策宣傳,王月紅主動申請,完善各種程式,如願當上了秸稈焚燒巡查員,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幾個月來,她兢兢業業,只要是不下雨,她就到田間地頭巡邏去了。“感謝黨和政府給我的關心照顧,為我提供這麼好的崗位,政府信任我,我一定要把工作做好。”王月紅説到,臉上洋溢著感恩的笑容。
王月紅是痘姆鄉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的縮影。近年來,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確保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貧困勞動力有業可就、穩定脫貧,痘姆鄉黨委、鄉政府根據潛山市人社局文件精神,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按照“一人一崗位”,精準安置貧困人員,有生態護林員、秸稈焚燒巡查員、光伏管護員等等;加強培訓,增進兩個結合:扶貧和扶智結合,扶貧和扶志結合;調動三種特性:就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通過公益性崗位的開發,既解決了貧困群眾的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問題,又讓農村的衛生環境和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實現了貧困戶穩定脫貧和美麗陶鄉、多彩痘姆建設的“雙勝利”。(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