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
分享到 0

郎溪縣陳村:掛麵飄香年味濃

掛麵飄香。顧維林/攝

立春的清晨,薄霧散去,陽光照進宣城市郎溪縣建平鎮陳村的一戶院落。偌大的院子裏,一排排懸挂著的手工掛麵隨風搖曳,如線似絲,潔白光韌,像一道道銀色的垂簾。閉目輕嗅,空氣都中散發著陣陣面香,為臘月裏的鄉村增添了濃濃年味。

透過絲絲縷縷的掛麵,一雙神采奕奕的雙眼寫滿了專注。88歲的陳亨金正踮起腳,把剛拉好的掛麵分列地挂在木架子上,等待著陽光和清風共同醞釀獨特的風味。

“手工掛麵吃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可不容易。”陳亨金濃濃的鄉音裏,滿是對手藝的敬意。他介紹説,製作傳統的手工掛麵,要經歷稱鹽、和面、揉面、醒面、開條、盤面、拉麵、晾曬等18道工序,十幾個小時才可以完成。

“這還是個體力活。”陳老介紹,每天上午開始和面、揉面,揉好後放在面箱裏醒,直到第二天的淩晨2點,才能將頭一天醒好的麵條“上筷子”。

所謂的“上筷子”,就是把手指粗大小的麵條繞在筷子上,看似簡單,實則很難,既要繞得迅速又要繞得均勻,這樣才不會讓麵條粘在一起。隨後,再將繞好的麵條放在專用的面箱裏進行二次發酵,三四個小時後才能挂出去晾曬。

值得一提的是,手工掛麵製作對天氣有著嚴格的要求,“只有天晴可以做,陰雨天或者大霧天都不行,做出來的面不好吃,有一股酸味。”陳老説,每到農曆新年前後,自己總要多做一點,給親朋好友送去,“他們來拜年的時候,我都會給他們煮點麵條、打個荷包蛋,他們都喜歡吃。做掛麵時還能鍛鍊一下身體,可以説是一舉兩得。”

屋內,陳亨金的兒子陳家權也沒閒著。他正擼起袖子,在一個大缸裏和面、揉面,時間在雙手間慢慢流逝,雪白的麵糰逐漸變得光滑、圓潤。“和面時水和麵粉的比例、面皮碾壓的次數等都會影響掛麵的韌性,這都需要嫺熟的技能和經驗。”陳家權説,自己的手藝都是從父親那裏傳下來的。

陳家手工掛麵製作歷史久遠,到陳亨金這裡已經是第四代了。趁著空閒,陳老把回憶拉到了幾十年前。“我祖籍是河南的,很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做掛麵,祖輩遷徙到皖南後,把這門手藝也帶了過來。”陳老説,自己6歲時就跟著父親學著做,16歲開始獨立做掛麵,幾十年來,家裏始終堅守這門手藝。

由於工序繁瑣、講究,陳家手工掛麵的産量不高,品質卻頗受食客們的認可,不少人專程驅車過來採購。“每年只能做2000斤左右,有時候還沒做完就被搶購一空。”陳家權説,口感好、有韌性、好消化,這是很多食客的一致評價。

如今,陳老的子女們生活條件好了,但也從不忘父親的叮囑,將手工掛麵製作技藝傳承下去。“不忙的時候,我們都會回來幫忙,父親特別高興。”陳家權説。

陽光下,清風裏,寬敞的院落間,飄溢著面香的細長掛麵隨風擺動,沾滿了濃濃的鄉愁,更透著喜慶的年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