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分享到 0

安徽:走近精品展 體會文物的精神價值

《匠心——文物背後的匠人精神》展覽入口處。 (資料圖片)

 

安徽省博物館,市民正在參觀 《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陳列》展。(資料圖片)通訊員  熊偉 攝

公共博物館免費開放已有十餘年之久,做強展陳、開展社教、研發文創、開拓數字文博線上展廳……十年來,博物館的創新發展之路越走越寬,但展覽陳列始終是博物館的核心要素。

近日,省文物局公佈了第五屆全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項目推介獎項名單,《故宮養心殿文物精品》《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死輪迴》獲特別獎,《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陳列》《匠心——文物背後的匠人精神》《渡江第一船暨蕪湖解放七十週年主題展》《契約中國——馬鞍山市博物館館藏契約展》《新四軍在皖南》《文珍染翰——故宮博物院藏文房用具暨徽州貢品展》《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磚展》《浚遒尋古肥東擷英》《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陳列》《龍出巢湖——安徽巢湖龍動物群專題展》10個展覽獲精品獎,《城市影像·百年記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特展》等7個展覽獲入圍獎。

這些展覽既很好地展示了歷史和文化內涵,也體現了時代特色,兼具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縱觀這些優秀的陳列展覽項目,不難發現,獲獎單位不再集中于傳統的文物部門所屬歷史文化類博物館、區域綜合博物館,而是擴展到了自然類、行業類、高校類等專題特色博物館;獲獎展覽題材更為廣泛,歷史文化、革命紀念、藝術工藝、考古成果、自然遺産等令人耳目一新;出入境展、外省市引進展的策劃組織能力和宣傳推廣水準較往屆顯著提高。

挖掘紅色主題的現實意義

安徽博物院 《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陳列》,分“革命賡續安徽建黨”“紅色沃土紅軍搖籃”“華中砥柱鐵軍戰歌”“江淮鏖兵革命勝利”四個部分,展出革命文物550余件套、歷史圖片400余張,多角度、全方位展現近現代安徽人民的革命征程,填補了這一領域展覽項目的空白。陳列以近代安徽地區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為線索,以安徽地區重大革命歷史事件、重要革命人物與革命英雄事跡為展示重點,以安徽區域現存珍貴革命文物為展示主體,並結合歷史照片、革命題材美術作品及半景畫、多媒體演示等輔助技術展示手段。

在革命年代,我省無論是從參與的人數,還是參與的地域廣度上來説,都是重要組成部分。類似于《烽火江淮》這樣的近現代革命歷史展覽,近年來集中涌現。本次推介獎項中還有《渡江第一船暨蕪湖解放七十週年主題展》《新四軍在皖南》《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陳列》等入選,《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陳列》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為線索,以劉家畈會議為主線,由千里躍進大別山、決策劉家畈、從劉家畈走向勝利、軍民魚水情四個單元組成,展品120余件,是太湖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窗口和文化旅遊新亮點。 《渡江第一船暨蕪湖解放七十週年主題展》利用整個展廳場地營造“戰船”千帆競渡的渡江場景作為設計思路,以“戰船”船帆的形態為展板造型,將展板展臺與船帆甲板結合,製作成相對獨立、靈活的展示單元。

大多數革命史陳列都利用多樣化的設計語言和獨特的形式表達,向觀眾立體呈現安徽革命歷史進程。 《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陳列》負責人汪淑琳認為,這些展覽一方面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創意文化産業有效結合起來;一方面挖掘和豐富紅色精神的深刻內涵,發揮了博物館在革命傳統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關注“物件”背後的精神價值

由馬鞍山市博物館報送的《契約中國》展以實物展示了我國契約制度的歷史和淵源。展品年代跨度大,既有官契也有私契;收集地域包含十多個省份。契約內容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是中國歷史變遷最生動的載體,為研究中國封建法律、道德規範、區域變遷和鄉約民俗提供了寶貴資料。以往,契約文書更多地是存在於研究者的案頭,讓這些專業資料展示大眾面前,策展人著重凸顯展覽中所要表達的契約精神。遵守契約,是我們傳統文化中一項重要的精神內涵。馬鞍山市博物館館長李軍介紹,儘管各地、各時段契約文書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中國,尤其是鄉土社會一貫倡導秉持的誠信和法治精神。觀眾不是專業研究者,單純介紹契約文本稍顯枯燥,但通過展覽策劃形式的調整,觀眾們能感受到許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如強調誠信、自律;親族之間、鄉鄰之間互諒互讓及和睦共處、患難相助的道德約束;尊重長輩、遵守法律、保護環境的約定。這才是展覽本身的意義所在。

《匠心——文物背後的匠人精神》展覽遴選256件重要展品,涉及青銅器、瓷器、陶器、玉器等13個類別,“這麼多‘珍寶’集中在一起展示,並非只是為了展示藏品的熠熠生輝”,策展人姜岱品介紹,策展團隊通過對展品製造過程的梳理,展示了匠人們手工技藝的創造性與傳承性,“匠心”一詞最早出自唐代張祜之詩——“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既在於“匠”,更在於“心”。在手工藝時代,“匠”成為某種職業屬性。機器流水線生産時代來臨,這些職業逐漸別落幕,而今工匠精神被重新提起,有其重要的時代價值。將深藏于“物”的匠心精神表現出來並呈現于觀眾眼前,是一個新穎的策展思路。

“進博物館看奇珍異寶。”多年來很多觀眾看展普遍存在獵奇心理,在當下的展覽策劃中,越來越多的展覽引導觀眾關注“物件”背後的精神價值。

將“冷知識”做成“爆款”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亳州市先後清理髮掘了十多座東漢時期的古墓葬——曹操宗族墓群,出土了近600塊刻寫有文字的墓磚,這是目前全國出土最多的陰刻文字磚。它們的出現不僅佐證了篆、隸、草、真、行等書體在東漢末年正式形成,而且體現了各種書體的演變過程,對研究中國古代書體的演變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據亳州博物館館長吳磊介紹,《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磚展》以“曹操”為主題,依託曹操宗族墓群出土的文物為主線,展出了151幅文字磚、畫像磚拓片,以“一串數字”“你的姓氏”“不經意的書畫”等七個單元,展示了文字磚的歷史文化與書法藝術。同時,亳州博物館還創辦了“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磚拓片全國巡展”,目前,該巡展已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南京六朝博物館等近十家博物館,影響深遠。漢字磚上讀漢字,這一稍顯小眾的考古冷知識,能夠在巡展中廣受好評,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策展團隊對其進行的當代化的歸納總結和“包裝打造”,吸引了年輕群體的關注。

吸引青少年的展覽還有省地質博物館策劃的 《“龍出巢湖——安徽巢湖龍動物群”專題展》。展覽選取我省區域內古生物化石中的翹楚——巢湖龍動物群為展示對象,以近年來發掘的大量化石和最新研究進展為依託,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普及相關知識,提升公眾對安徽本土的代表性生物群“巢湖龍動物群”的了解,增強人們保護化石、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展覽中穿插互動體驗,同時設置有文創産品展示區。

引進展更有新鮮感

策劃舉辦 《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死輪迴》展,是安徽博物院的一次創新之舉。該展圍繞古埃及人對於生命“永生”的這一生死觀念,遴選100件(套)古埃及珍貴文物,通過對莎草紙、石棺、雕像等之上的圖案、象形文字以及豐富多樣的隨葬品的解讀,輔助增加古埃及人的神話傳説、文化符號等,揭開了古埃及人對於永生生命觀的神秘面紗。境外博物館來華合作辦展,同樣的展品,也曾多次出現在國內其他博物館中,如何將同樣的展品做出不一般的體驗?策展團隊從展覽主題到展廳展線設計,進行了一次“頭腦風暴”,最終推出的展覽形式新穎,展陳效果優良。展覽期間正逢暑假,安博通過跨界合作的方式,舉辦了“魔法奇幻夜”“永生的秘密”“愛上博物館——探秘金字塔”等多個主題活動。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讓更多觀眾領略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拓寬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除了 《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死輪迴》展這樣的境外合作項目,近年來,省內博物館多次與國內其他大型博物館開展合作,尤其以故宮文物的到來最為矚目。安徽博物院的《故宮養心殿文物精品展》、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的《文珍染翰——故宮博物院藏文房用具暨徽州貢品展》都是較為成功的案例。 《文珍染翰》展出100件文房用具,其中很多來自於徽州,讓展品“回到徽州”,成為展覽的一個“吸睛之處”。找到不同地域文物之間的關聯性、增加本土要素,或許能夠幫助藏品“走出館舍”、走近更廣泛的人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