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建設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 奏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大江東注,奔流不息;皖江兩岸,綠意盈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築高水準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

新篇章、新樣板、新高地、新優勢、新畫卷……長江經濟帶建設,賦予了安徽深化改革開放的新使命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舞臺。

近年來,安徽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一號工程”,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突破口,著力推動沿江産業優化升級,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一曲“水清、岸綠、産業優”的雄渾美麗的新時代“長江之歌”響徹皖江兩岸。

水更清了,岸更綠了,環境更好了——

踐行長江大保護打好生態攻堅戰

冬日的馬鞍山市薛家洼生態園,風景秀麗、遊人如織。外地人怎麼也想不到,這環境優美的生態園,曾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臟亂漁港。900多畝的土地上曾聚集著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畜禽養殖場、固廢堆場。

隨著長江東岸綜合整治工程的推進,短短半年時間,長江馬鞍山東岸就實現巨變。薛家洼生態園、濱江生態濕地、濱江文化公園等串珠成鏈,成為市民的“城市生態客廳”。

從“臟亂差”到“美如畫”,薛家洼的蝶變,是全省打好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攻堅戰的生動縮影。

“禁新建、減存量、關污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七大行動,織密織牢皖江生態防控網。安徽省開展水清岸綠産業優美麗(安徽)長江經濟帶建設,科學劃定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生態防線。如通過“禁新建”,在沿江1公里範圍內嚴禁新建項目,沿江5公里範圍內嚴控新建化工項目,沿江15公里範圍內嚴把各類項目準入門檻;通過“減存量”,整治沿江“散亂污”企業1萬多家,長江幹流1公里範圍內“散亂污”企業全部完成整治;通過“關污源”,實現全區域治理、全河段截污、全過程管控,對長江幹流安徽段4000多個入河排污口進行全面摸底排查,近600個企事業單位碼頭排污口進行溯源整治;通過“建新綠”,開展長江幹流兩岸綠化,加強自然濕地修復和綜合整治,解決長江幹流兩岸綠化缺株斷帶、森林生態功能脆弱等問題。

圍繞突出問題,全省在長江安徽段開展生態環境“大保護、大治理、大修復,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落實”三大一強專項行動,開展全河段、全天候、全鏈條摸排,共排查各類問題累計1700多個,已整改完成95%以上。通過專項整治,促進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好轉。如在整治城鎮污水垃圾方面,污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分別近800萬噸/日、4.5萬噸/日;整治沿江化工污染方面,關停化工企業46家、搬遷改造70家。

水更清,岸更綠!一組數據最能説明問題:

2020年前三季度,長江安徽段水質優良比例為90%,比2015年底提高15.3個百分點,為國考以來最好水準;

2016年以來,新增造林面積近400萬畝,沿江五市全部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省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

原創重大科技成果涌現,産業結構更加優化——

下好創新“先手棋”打造産業“硬支撐”

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全省在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中,立足創新基因,把握創新優勢,下好創新“先手棋”,走活高品質發展“一盤棋”。

聚力原始創新,打造大平臺,誕生新成果。在打造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安徽省積極推進大科學裝置集群化發展,打造了一系列科技創新平臺。如加快建設量子創新研究院,國家實驗室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佈局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和産業創新轉化平臺。

多項“安徽造”高科技成果助力“嫦娥五號”奔月、“天問一號”探火;“墨子號”成功發射並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千公里量級的量子糾纏;首臺76個量子比特(光子)的量子電腦原型機“九章”問世;全超導托卡馬克屢創世界紀錄……一批原創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值得關注的是,安徽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到全國第8位,連續9年居全國第一方陣。 2019年全省各類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1000家。合肥、蕪湖、馬鞍山列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其中,合肥主要創新指標保持兩位數增長,穩居省會城市第一方陣,創新能力榮登國家創新型城市第10位,城市基礎前沿研究監測指數高居全球第19位。

推進産業創新,企業更壯大,産業更綠色。全省積極做強“銅墻鐵壁”“芯屏器合”産業鏈,培育壯大十大新興産業,建設“製造強省”,2019年銅陵有色和海螺集團蟬聯世界500強,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000多家,比上年凈增1000多家。與此同時,綠色産業蓬勃發展,綠色製造體系初步建成。 2016年以來,全省已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07家,數量居全國第7位,綠色設計産品305種、綠色園區11個,數量均居全國第2位。

在交通建設和對外開放領域,安徽省著力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商合杭、杭黃、寧安城際等一批高鐵項目建成運營,合安九、昌景黃、池黃、宣績、巢馬等高鐵開工建設,實現“市市通高鐵”。加強與“一帶一路”深度融合,2019年全年合同利用外資236億美元,增長2.9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79.4億美元,增長5.5%。截至2020年10月,開行中歐班列近500列,增長近50%。

生態補償機制推廣,林長、河湖長制效果顯著——

構築制度“強基石”保障治理“長效化”

制度是治理之基。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安徽省依靠制度發力,著力構建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和推動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先行探索地和重要實踐地。

省委、省政府和國家有關部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批示指示精神,直接推動實施了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開創了我國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的先河。試點後,生態效益顯著,流域總體水質為優並穩定向好,跨省界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品質Ⅱ類標準,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高品質清水,千島湖水質實現同步改善。

目前,全省全面推廣“新安江生態補償”模式,建立以市級橫向補償為主、省級縱向補償為輔的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覆蓋安徽長江、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重要湖泊等85個水域、121個斷面。沿江各市67個生態補償斷面累計産生生態補償金3.17億元、污染賠付金2.15億元。

“一把手”抓到底,“一張網”查到底,“一清單”管到底,“一條線”督到底。制定出臺《安徽省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試行)》,堅決把沿江最需管住的岸線、河段、區域管住,堅決把産能嚴重過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環境風險突出的産業管住,建立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1公里範圍內共排查出已批未開工項目26個,全部依法停止建設;已開工建設項目121個,經全面評估,依法停建搬遷項目7個。

林長、河長、湖長,一個個在基層默默守護生態資源的個體匯成整體,為美麗長江經濟帶建設貢獻著龐大的綠色力量。

近年來,安徽推深做實全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範區,統籌推進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綠”改革,全省設立五級林長52122名,設立30個林長制改革示範區先行區,確定長江防護林保護等90個體制機制創新點;全省共設各級河長53150名、湖長2774名,建立健全“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2018年以來累計發出涉河湖生態的訴前檢察建議約250件,批准逮捕非法採砂犯罪嫌疑人57人。

省長江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強與長江中上游協同聯動,更好發揮帶的優勢,體現綠的底色,持續提升發展的品質和效益,努力使安徽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的戰略要地、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主動脈的戰略連結、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主力軍的戰略力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