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1個月,安徽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85.9%,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準;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斷面比例90%,創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準;全省231條城市黑臭水體,已完成整治218條,完成率94.4%。近日舉行的安徽省政府新聞發佈會上,一條條生態環境捷報振奮人心。
今年以來,安徽省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突出位置,縱深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推深做實林長制、河(湖)長制、生態補償機制,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奮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整改“頑疾”,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逾九成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完成整改;今年前11月,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斷面比例90%,創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準
安慶漁港曾是皖江最大漁港,如今變樣了,漁船聚集的場景不再,江面復歸寧靜。離漁港一公里之遙的十里鋪鄉袁江村,曾是安慶市三個專業漁民村之一。隨著長江“禁漁令”實施,漁民全部“洗腳上岸”。60歲的余登貴告別“水上漂”,領了漁船補貼、生活補助,住進康居樓,成了村裏的環衛工人。
“十年禁漁”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關鍵之舉。今年6月起,安徽省強力推進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省委、省政府扛起主體責任,多次召開會議部署長江安徽段禁捕退捕。沿江各地強力推進,截至目前,全省長江幹流安徽段及其8個重要支流、44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範圍內,共建檔立卡退捕漁船總數12722艘、漁民30421人;提前實現“禁捕水域內退捕漁船漁民全部建檔立卡”“退捕漁船全部回收處置”“捕撈證全部登出”“網具全部銷毀”,漁民全部退出捕魚作業。
今年以來,安徽省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産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縱深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狠抓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提升長江生態功能。
馬鞍山薛家洼生態園地處長江岸邊。薛家洼一帶曾是長江幹流馬鞍山段漁民、漁船最集中的地段,也是非法碼頭和“散亂污”企業的聚集區。經過整治,如今已成為百姓親江親水親綠的美麗岸線、網紅“打卡地”。
從長江流域推開到全省,安徽省對各類關聯性問題及風險隱患進行大起底,挂圖作戰、對賬銷號。截至11月底,全省梳理出的1747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已完成整改1597個,佔比91.4%。
保護生態成果豐。今年前11月,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斷面比例90%,創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準。“十三五”以來,長江幹流水質基本穩定達到Ⅱ類。
精準施策,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生態環境品質大幅改善,多項環境指標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準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三大主戰場。保衛藍天,今年以來,安徽省強化控煤、控氣、控塵、控車、控燒“五控”措施;保衛碧水,全面落實“水十條”,重點推進城鎮污染、農業農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業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治理;保衛凈土,優先保護耕地土壤環境,突出工業污染場地治理與修復,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等。
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精準、科學、依法是“要訣”。
精準治污,讓生態環境治理精細化,安徽省深入分析全省PM2.5和優良天數比例與目標差距,將目標分解至控制單元,分別實施“一季一策”“一企一策”“一區一策”“一城一策”;緊盯重點流域國考斷面水質變化,對少數不達標斷面成因逐個分析,根據改善難易,合理制定達標期限,確保全省水環境品質穩定趨好;建立疑似污染地塊和污染地塊清單,推進土壤環境“由點到面”管控等。
科學治污,安徽省打造生態環境監管智慧化平臺,實施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安裝、聯網、運維監管“三個全覆蓋”,實現排污許可管理“全覆蓋”,加強重污染天氣、巢湖綜合治理等領域科技攻關等;依法治污,安徽省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責追究”,依法查處超標排放企業等。
污染防治攻堅,全省在用141台火電機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淘汰每小時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10034台。全省231條城市黑臭水體,已完成整治218條,完成率94.4%。設區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優良比例提升至94.9%,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率90.4%等。
地緣相近、水氣相連,長三角三省一市攜手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實行共保聯治,實施長三角區域大氣與水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工作機制,在改善區域環境、建設生態屏障等方面進一步強化協同性,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共建共用綠色美麗長三角。
一組躍動的數據,直觀展現環境品質改善。截至11月底,全省PM10平均濃度58.5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同期下降18.8%,年均值第一次穩定達到空氣品質二級標準;除黃山、池州外,14個2015年未達標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同期下降28.8%,好于“十三五”下降18%的考核目標;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85.9%,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準。
改革創新,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推深做實林長制、河(湖)長制、生態補償機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其中森林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頂層。繼在全國率先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體系後,安徽省今年以來選定設立30個不同類型的林長制改革示範區先行區,推動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林長制帶來“林長治”,目前,安徽省國家森林城市總數達11個,皖江國家森林城市群基本建成,目前全省森林覆蓋率超過30%。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包括林長制在內,安徽省推深做實河(湖)長制、生態補償機制等,以制度保護好山好水。
安徽省實施河(湖)長制,構建了黨政領導負責、部門密切協作、社會廣泛參與的治水管水護水新格局。目前,全省共設立河長5.3萬名、湖長2770名。各級河湖長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維護河湖健康生命,逐步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湖管理保護目標。
用經濟杠桿推動治污,安徽省鞏固並全面推廣“新安江模式”。新安江水質連年達到補償條件,累計獲得補償資金57億元。安徽省正把新安江流域新一輪生態補償改革試點完善升級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努力把新安江流域打造成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新樣板、生態産品價值轉化新典範。推廣“新安江模式”,大別山區水環境、全省地表水斷面、滁河流域、沱湖流域和環境空氣品質生態補償機制持續運作,激發綠色活力。
農業農村部近日公示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十億元鎮名單,安徽省4個鄉鎮入列,霍山縣太平畈鄉是其中之一。太平畈鄉是霍山石斛的核心産區,石斛基地規模達13000多畝,從事石斛生産加工的企業220家、合作社119家,從事石斛産業人數7600余人。“太平畈鄉作為深山老林裏的小鄉鎮,能夠發展成特色産業十億元鎮,充分説明踐行‘兩山’理念,這方山水能養活、養好這方人。”霍山縣委書記項躍文表示。前不久,霍山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綠色轉型,示範引領。安徽省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形成一批具有示範推廣價值的實踐模式,宣城等1市10縣(市、區)成功創建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岳西等4縣(市、區)被命名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我省已實現從環境保護‘小環保’到生態環境‘大環保’轉變。”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賀澤群表示,下一步將打好長江生態保護攻堅戰、綠色低碳發展持久戰、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主動戰,努力譜寫全面綠色轉型新篇章,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