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出臺加快農業保險高品質發展工作方案,力爭實現補貼有效率、産業有保障、農民得實惠、機構可持續的多贏格局——
“有農業保險護航,我會繼續好好種地”
——提升農業保險服務能力,到2022年,3大主糧作物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0%左右,地方特色種植養殖業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今夏,一場大雨把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種糧大戶徐經忠澆了個“透心涼”,他在七景村承包的300多畝稻田成了一片汪洋。沒想到,保險公司很快就把14.64萬元農業保險理賠款支票送到了他手上。“從查勘、定損到理賠僅用了五個工作日,效率很高,心裏也跟著舒坦了。”徐經忠説,“有農業保險護航,我會繼續好好種地!”
讓受災群眾吃下“定心丸”,農業保險在穩定農業生産、防範化解農業生産風險、提高災後恢復生産能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保險高品質發展工作,省政府兩次召開全省農業保險工作現場會部署推動,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各保險經辦機構主動作為,開拓創新、多措並舉,努力構建多層次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形成了“基本險覆蓋全部農戶,大災險與補充險覆蓋規模經營主體,完全成本險試點啟動,特色險‘一縣多品’”的良好發展局面。
近日,經省委深改委會議通過,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安徽銀保監局聯合印發《安徽省加快農業保險高品質發展工作方案》,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願、協同推進的原則,加快農業保險高品質發展。
根據方案,到2022年,全省基本建成功能完善、運作規範、基礎完備、保障合理,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階段相適應、與農戶風險保障需求相契合,各級分工負責的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稻穀、小麥、玉米3大主糧作物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0%左右,能繁母豬、育肥豬、奶牛中央政策性養殖業保險實現全覆蓋,地方特色種植養殖業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特色農産品保險佔比(特色險保費/保費)達到30%以上;農業保險深度(保費/第一産業增加值)保持在1%以上,農業保險密度(保費/農業從業人口)達到500元/人。到2030年,全省農業保險持續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總體發展水準保持全國前列,實現補貼有效率、産業有保障、農民得實惠、機構可持續的多贏格局。
安徽省農業保險在全國已經創造了“兩個第一”,即第一個大宗農作物參保面積過億畝、第一個農業保險實現全省全覆蓋。方案突出目標引領,提出將3大主糧作物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0%左右,超出中央目標20個百分點,體現保持領先地位。同時,增加了特色農産品保險佔比目標,力爭到2022年將我省目前20%左右的佔比水準提高到30%以上。
“分散農業生産經營風險,幫助農戶渡難關”
——強化兜底保障減災功能,實現個體農戶尤其是貧困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全覆蓋
今年7月20日,因淮河洪峰到來致使河水倒灌,霍邱縣臨淮崗鄉朱輝養殖場及周邊區域平均積水超過1.5米,損失慘重。國元保險六安中支負責人介紹,當時該機構在六安市承保的4個養殖場部分育肥豬被洪水沖走或淹死,共計1175頭、賠付59.5萬元,其中朱輝養殖場共計賠付362頭、28.96萬元,大大減少了農戶損失。
今夏我省遭遇歷史性特大洪災,農業保險及時賠付受災損失,積極助力災後重建和脫貧攻堅。截至11月底,國元保險洪澇災害已決賠款15.2億元,已全部賠付到位,佔全省已賠額的74.2%。
“農業保險是分散農業生産經營風險,幫助農戶渡難關的重要手段。”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農業保險為助力災後恢復和貧困戶脫貧,維護社會經濟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有效減輕了各級政府救災支出壓力。按照省政府要求,各地和農業保險機構,要充分發揮保險機構專業性和基層政府協調作用,讓農業保險服務流程更加科學、公平、公正,以最快速度、最優效率幫助農民群眾渡過難關、恢復生産。
“突出政策供給,是一項重要創新舉措。”省財政廳副廳長王召遠説。用足用活中央政策,《方案》提出完善蓄滯洪區農業保險政策措施;全面推開育肥豬保險,降低投保條件,提高保額;積極開展特色農産品保險,爭取將大棚蔬菜、茶葉等優勢品種納入中央財政獎補試點範圍;合理設定森林保險保額標準,降低費率;鼓勵開展“農業保險+”,構建適合“三農”發展的保險産品體系。《方案》不斷優化農業保險運作機制,從明晰政府與市場邊界、完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規範農業保險市場、鼓勵開展“農業保險+”等四個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省政府強調,要織密織牢農業保險網路,針對各類潛在風險,做好相應險種設計,努力實現個體農戶尤其是貧困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全覆蓋,認真研究對蓄滯洪區農業災害保險政策,強化兜底保障和減災功能。要充分調動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參保積極性,優化補貼政策,突出公益性質,體現責權利統一,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要建立快捷高效的理賠機制,強化“姓農為農”宗旨,急受災群眾所急,穩預期、強信心,不誤農時,讓受災群眾吃下“定心丸”。
“‘牛臉識別’精准保障,放心擴大養殖規模”
——強化農業保險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資訊共用機制,優化保險機構佈局,完善風險防範機制
打開手機上下載的牛臉識別系統App,對準牛的面部,只需幾秒鐘,就可以精準記錄這頭牛的身份資訊。“通過應用‘牛臉識別’技術,已經給500頭肉牛辦理了養殖保險,減輕了養殖風險。”蕭縣杜樓鎮孟莊寨牲畜養殖場負責人周偉説。目前,養殖場已經裝上視頻監控,可實時查看、監控牛的生長情況。“最近幾年由於肉牛養殖行情好,牛的價格持續升高,如果發生死亡,養殖戶損失很大。‘牛臉識別’給每頭肉牛拍照存檔,有了這個保障,擴大養殖規模就更放心了。”
發展農業保險是推動鄉村特色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我省明確,要完善政策體系,進一步細化目標、細化對象、細化標準、細化措施,推動政策供給和保險需求有效匹配銜接,有力保障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我省《方案》提出,持續加強農業保險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完善保險條款和費率擬訂機制、建立資訊共用機制、優化保險機構佈局、完善風險防範機制等四個方面內容。
“突出市場監管與風險防範,也是我省《方案》的創新舉措。”省財政廳金融處處長張黎説。《方案》提出,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使用監控機制,加強對保險機構的日常監管。建立科學規範、適度競爭、合作共贏、平穩有序的農業保險經營機制和以服務能力為導向的保險機構招投標與動態考評制度。探索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強化保險機構防範化解風險主體責任,提升風險預警、識別、管控能力。
“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援,創新供給體系,提升服務質效,農業保險將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省財政廳廳長羅建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