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分享到 0

“離經叛道”亦有道——百年徽劇的守與變

230年前,中國戲曲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徽班進京”。徽劇迎來高峰發展,後經“徽漢合流”,吸收其他聲腔精華,孕育出國粹京劇。2006年,徽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日前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

近年來,大多數傳統戲曲劇種生存艱難。如何在傳承經典的同時求新求變,走進當下觀眾的審美圈,亟待破題。

11月28日,紀念徽班進京230週年徽劇經典唱段演唱會上名家匯聚,安徽省徽京劇院90後青年演員周赟首次擔綱徽劇名段《臨江會》中“周瑜”一角。

撩袍抖翎,騰挪疾利,一招一式間盡顯霸氣狂傲,一段“大江兩岸號角聲響”將內心所謀道盡。一曲方罷,滿堂彩聲。

周赟的表現讓他的老師、第二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汪育殊倍感欣慰,也讓時間倣若回到30年前。

1990年,紀念徽班進京200週年的舞臺上,徽劇名家李龍斌第一次飾演《臨江會》“周瑜”一角,突破性地將老戲新編,充實了技巧和聲腔,在當時的戲曲界轟動一時,也為徽劇留下了一顆“火種”。

剛進團的汪育殊開始癡迷于向李龍斌“偷師”,每天晚上趁著劇場沒人時模倣、練習,演“周瑜”成為他堅持戲曲行當的最大動力。直到2005年,汪育殊終於如願成為李龍斌的“接棒人”。那一年,他33歲。

“30年前,李龍斌老師就像為我點了一盞明燈。今天,我看見了徽劇傳承的希望。”汪育殊感慨萬千。

一代經典,薪火相傳。接過“周瑜”這個角色,對於年輕的周赟有著另一層意義。小時候因為活潑好動,周赟被父母送去學戲。起初他並不欣賞這門“老掉牙”的藝術,直到2011年進入安徽省徽京劇院,遇到恩師汪育殊。

一次重要演出前,汪育殊因排練受傷,腳部韌帶斷裂,卻堅持要完成分量最重的“下高臺”技巧。兩米多的高臺,十幾斤重的服飾,轉身、起跳、後空翻、落地,全場掌聲雷鳴,周赟分明看見老師額上滲出的汗珠。“戲比天大”四個字從此烙印在這個年輕人心裏。“徽劇的百年榮光來自前輩對藝術的堅守,于我,更應該是。”周赟説。

2012年,安徽省徽京劇院試驗性地將傳統徽劇與莎士比亞名著《麥克白》進行融合改編,創編徽劇《驚魂記》。

“離經叛道”的嘗試讓主創汪育殊一度受到業內質疑,但得到了時任安徽省徽京劇院副院長李龍斌的支援。創排之初,沒有道具服裝、沒有燈光舞美,全組人鉚足勁兒,用一個月時間試排了兩折戲,結果被戲劇界譽為“西劇中移的成功範例”。如今《驚魂記》已連續公演8年,被海外觀眾稱為“東方麥克白”。

“博採眾長本就是徽班的精神。在繼承的基礎上,從編劇上破題,唱詞上創新,融入時尚的肢體語匯,讓觀眾聽得懂,好理解。”汪育殊鼓勵像周赟一樣的年輕人敢於“出格”。

如何讓老劇種開新花,周赟謀劃著“大想法”,也在實踐著“小算盤”。他把戲曲動作與流行音樂創新融合,放在視頻平臺上,最火的一條視頻瀏覽量達到1790多萬。

“利用新媒體形成個人影響力,讓‘粉絲’為了看我走進劇場,從心理上貼近徽劇、認識徽劇。”周赟深知要讓觀眾主動走進劇場,就要“不怕摔跤”,敢於嘗試新內容、新形式。

根據規劃《建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含了“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徽劇不能成為‘博物館藝術’,只有活態傳承,才能讓光輝留存。”在李龍斌看來,傳統文化領域面臨人才流失、經費緊張等問題,應進一步從體制機制上給予支援。

“守正才能創新,要讓後輩有根可循。”舞臺之下,汪育殊一直致力於徽劇傳統劇目的挖掘保護工作。“中國的開放和崛起讓文藝工作者‘走出去’受到尊重和認可,我們要用傳承和創新踐行使命擔當,助力國家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增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