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分享到 0

何振明:“土專家”的致富經

中國網韻動安徽12月7日訊  現在的何振明,可謂遠近聞名的富裕戶。在40多年農村拼搏中與“土”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不僅會種莊稼,還會依土生金,曾被媒體譽為野生蘑菇王。如今,他還有農村科技示範戶、花卉苗木種植戶、滁州市脫貧致富帶頭人等美譽。

出生在明光江淮分水嶺山脊上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明光街道卞莊村均張村民組的何振明因家庭兄弟姊妹多,在上個世紀70年代讀完初中就回鄉幫助父母種莊稼、干家務活,農村的“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為了富裕生活,倔強的他不甘向貧窮低頭,農閒時,下河逮魚、販賣草料。只要能賺錢的活,無論多苦多累,他都沒退卻過。天道酬勤,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生活也越來越殷實。1997年,何振明又在琢磨著更大的發展。

林下尋寶

蘑菇是個寶,野生蘑菇更受現代人們的追捧。生長在林區,從小就在林下採野生蘑菇的何振明熟知蘑菇食用的價值,在一次與朋友聚會上,一盆野菇燉雞被食一空。善於捕足商機的他就圍繞著收購野生蘑菇的事琢磨開了。“我們這方圓百里近有管店、卞莊、等林場,遠的就是中國大片森林,林下蘊藏著大量的野生蘑菇。隨著百姓對純天然的食材越來越青睞,野生蘑菇的市場行情定會走俏天下。”意識到林下隱藏的商機,敢試敢闖的何振明又邁開了創業的步伐。

先發動周邊的鄉鄰利用空閒時間上山採蘑菇,高價收購野生蘑菇這種“雙贏”的經營模式一時間在卞莊風靡開來。采收的區域在不斷擴散,採菇的隊伍在不斷壯大,收購的蘑菇在不斷增多。何振明的腳步也從明光邁向了大江南北。東北的大興安嶺、西南的秦嶺等山林都留下了他“尋寶”的足跡。“我們在十余個省份佈置了幾十個收購點,每年收購資金都在1000萬元左右”。在談起創業的經歷,何振明在感慨每一步的艱辛的同時又流露出收穫的喜悅。

近日,筆者跟隨何振明來到橫山的一個收購點。車子剛剛停穩,提著一桶桶剛從山林中採菇回來的老人、中年婦女就排起了長隊等待交易。“一天能採個十幾斤,收入近300元”,一位自稱是留守婦女的採菇女在家每天能賺到這麼多錢高興不已。在採菇的隊伍裏,不少人還是當地的貧困戶。

“對堆積如山的野生蘑菇,如何銷售成為了我當時的一道難題”,何振明帶著産品跑北京農貿批發市場尋找銷路。“在北京,一車四、五千斤的野生蘑菇連續兩天批發零售只賣了200斤左右。市場銷售不景氣,直接虧損了2萬多元”,沒有氣餒的他,跑上海、武漢、長沙等市場繼續尋求銷路。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南方市場打開了銷售渠道。在運輸上,何振明購買了兩輛運輸車、一輛冷藏車,將收集的野生蘑菇分揀、晾曬、加工、腌制後再銷往南方市場。同時,註冊了“明光市振明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把更多的採菇人聯繫在合作社的旗下,帶著上千名貧困戶一起致富奔小康。

栽樹生財

在經營野生蘑菇的同時,何振明又利用家鄉的荒山發展起苗木生産,種植了烏桕、桂花、梔子花、紅葉石楠等景觀苗木。

“我們苗圃基地培育的100萬株烏桕、4萬株梔子花、3000株茶梅、3000株紅葉石楠、2000株櫸樹等景觀苗木將為公園、小區、道路、美麗鄉村提供苗木支撐”,何振明望著一片片成林的苗木,板著手指展望著花卉苗木將帶來的經濟收入,黝黑的面龐挂滿了笑容。

“從規模上和品種上來看,何振明是我村第一大戶。培植景觀苗木不僅增加了農民的‘錢袋子’,而且還裝靚了村莊,凈化了空氣,美麗了鄉村”,卞莊村黨總支委員費玉成稱讚説。

“我們的苗木基地,每年招聘十余名村民來打工為苗木施肥、除草、剪枝等管理工作。僅工資收入就高達40萬元左右”,對帶領大夥一起致富,何振明非常開心。

大棚淘金

在經營中,何振明不是“單打獨鬥”,他家建有13個大棚,發展甜葉菊育苗以及種植煙暑山芋、西瓜等高效農産品。菊苗供應甘肅、新疆等省、區。種植的山芋、西瓜因上市早,被多家超市訂購一空。

每年大棚收入在10萬元左右,成為他家經濟收入的重要一擎。現在,在他的山芋育苗大棚裏看到,別人育苗都是用的山芋種,他採用的是山芋藤,“這樣做,不僅科學,而且還減少了經濟成本,又做到了‘廢物利用’”,何振明科學種田讓人耳目一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