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在水上的微型美術館、繪在田野的巨幅稻田畫、建在池塘邊的空中圖書館……不久前的國慶假期,一座別有韻味的藝術小鎮吸引著許多省內外遊客。
銅陵市西聯鎮犁橋村,這個早些年還是滄桑古樸的小村,如今在陳江水的眼前變得亮麗起來。
6年前,在外打工多年的陳江水回來了,帶著滿滿的信心和憧憬回到久違的故鄉,留下創業還是繼續漂泊?陳江水選擇了前者。
近年來,犁橋村依託“夢裏水鄉,古韻犁橋”水鎮優勢和美麗鄉村建設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陳江水驚喜地看到,家鄉正經歷從外在美到內在美、從風貌美到風尚美、從環境美到發展美的嬗變,走出一條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
寂寥冷落的清代遺珠
犁橋村位於銅陵市義安區西聯鎮中部,轄7個自然村,區域面積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80人,是典型的江南圩區水鄉。
犁橋古名“犁耙橋”,因村口一座古橋而得名。清朝在這裡設立犁耙橋鎮,派駐了鹽酒稅監,犁橋成了“跨大河居兩鎮間往來要衝”的交通要道。多年來,當地村民利用豐富的水面資源,養殖甲魚、龜、鱔、蝦等魚類,種植蓮藕、紅菱、茭白、芡實、蒲筍等水生植物,信守著“靠水吃水”的生存方式。
1969年出生的陳江水因為同年的那場“大洪水”而得名,那時候的犁橋早已不再是交通要道,村莊破敗而落後,村民只能循著田間小道出行。談及那個時候的犁橋,陳江水一聲嘆息。
為了改變窘迫的境況,年輕的陳江水毫不猶豫地背上行囊,前往江蘇一帶打工掙錢。外面的世界令他大開眼界,道路寬闊而平整,綠化整齊而規範。“那是我在家鄉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有了這番見識,陳江水堅持在外奔波,轉眼就是十多年。
夢裏水鄉展開新畫卷
在外打工十余載,並沒有想像中一帆風順,工作的不穩定加上對故鄉的眷念,讓陳江水萌生起回家的想法。此時的家鄉已不再是陳江水記憶中的模樣:2013年,犁橋村納入全省首批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進行重點打造,一幅“夢裏水鄉、古韻犁橋”的美麗畫卷正鋪展開來。
犁橋深入實施村莊改造、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廁所革命等工程,農村人居環境面貌得到顯著改善。該村做好水文章,率先對村莊內99畝明塘進行清淤清障、駁岸護砌,同時借助溝塘清淤等涉農項目的實施,對全村境內所有的河、塘、壩、溝、渠等650畝水域進行全面治理,讓村域內的水清起來、活起來、秀起來。
怡人的美景讓“快進慢遊”成為當地居民主要的生活方式。借助“雙招雙引”平臺,村裏成功吸引本地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移建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落,打造成犁橋水鎮。
2015年,回鄉的陳江水在政府扶持資金的幫助下,最終利用自家房屋開設了犁橋村第一家農家樂。從最初的3個包廂,到後來擴大規模、承包明塘供食客垂釣休閒,陳江水的農家樂越做越大,收入從過去一年四五萬元到如今營業收入20余萬元。陳江水告訴記者,今年“十一”黃金周,他的農家樂毛收入4萬餘元。
藝術激發鄉村新活力
“犁橋之動人,既在於山水之間,更在乎歷史積澱、徽韻流長中散發的煙火氣息。”犁橋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國林説,2018年、2019年,連續舉辦兩屆“田原藝術季”,以活化鄉村為目的,讓犁橋真正被賦予藝術氣息,藝術家們在尊重自然人文環境的基礎上,結合自然稟賦和人文特色,創作了特色民宿“星空泡泡屋”、湖心迷你美術館、荷塘圖書館等藝術項目。
“田原藝術季”以借助當地資源稟賦為落腳點,不是一場改擴建工程,而是一場巧妙設計、以小博大的興業之旅。
穿行在犁橋村,隨處可見藝術家們依託田間地頭、村莊道路、房屋墻面等,設計製作造型各異的雕塑、小品、彩繪文化墻等。這些藝術作品穿插在鄉野和民房之間,浪漫且不突兀;依託寬廣水域、閒置民房、公共服務設施等,設計改造的造型別致的美術館、圖書館、咖啡館等,點綴在水面和稻田之中,自成風景且耐人尋味。
胡國林介紹,“讓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做法,為犁橋吸引來大批市民及外地遊客,有效帶動了旅遊、民宿、文化休閒等新業態的發展。
2019年,村裏共接待遊客20萬人次,同比增長200%,收入800余萬元,犁橋也收穫了“安徽省優秀旅遊鄉村”“安徽省鄉村旅遊百強村”“安徽省百家鄉村旅遊示範村”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