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分享到 0

發展綠色農業 助力脫貧攻堅

中國網韻動安徽10月28日訊  近年來,潛山市槎水鎮立足培育壯大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能人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為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的重要舉措,以“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加快培育新型産業”為目標,鼓勵和引導有資金、懂技術、會經營的各類能人大戶和創業人員流轉土地發展新型農業,帶動貧困戶發展。目前,全鎮共發展專業合作社42家,其中國家級示範合作社1家,市級示範合作社2家、縣級示範合作社9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73家,其中省級市范家庭農場3家,市級示範性家庭農場4家,縣級示範性家庭農場8家。

槎水鎮山林菜園有機蔬菜基地通過“企業+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帶動貧困戶增,農戶將土地流轉給企業,其中有31戶貧困戶直接將土地流轉給企業,每年直接獲得收益,每畝獲得350元租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還可以在基地務工。基地每年吸納20多名貧困戶在這務工,每人一年約有1.5萬元收入。基地實施電商“私人訂制”模式。借助“網際網路+”,依託網路平臺將有機農産品資訊與消費者進行無縫對接,客戶通過網路觀看瓜果採摘,實現特色優質産品直供市民餐桌,解決了好産品“難賣難買”的問題。另一方面,基地通過與江蘇常州部分生鮮超市合作,産品通過物流直接發往超市,增加了銷售渠道,拓展了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山林菜園遵照國際有機農業生産標準,嚴格遵循有機種植,秉承露天生長的自然法則,在生産過程中絕不使用轉基因種子,不使用化肥、農藥、激素、除草劑等,打造的綠色有機農業品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槎水鎮樂明村黨支部書記范培園介紹説,依託山林菜園的産業平臺優勢,通過土地流轉,盤活了閒置土地,培育了新型特色産業業態,既幫助貧困戶培育了長久的脫貧産業支撐,使得貧困戶擁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又通過勞務收入等多種形式,增加了貧困戶即期收入,切實拓寬了貧困群眾收入渠道。

在槎水鎮油坊村的白茶基地裏,一支支新出的嫩芽呈鵝黃色,散發出淡淡的清香,貧困戶邱開雲等20余名村民在採摘新茶,一派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我自2017年春天就在這白茶基地裏務工,不用出遠門也能掙到錢,去年做工獲得工資6000多元,今年又做了20個工了,我很滿意。”邱開雲笑著告訴我們。與邱開雲一樣,貧困戶儲春太是基地所在的水鋪組村民,家裏25畝芭茅山以前沒有什麼收益,流轉給白茶基地後每年可以得租金1000元,他妻子農閒時在農場裏務工,幹幹除草、翻地、澆水、施肥、摘茶等農活,2019年做了60多個工,獲得4000元。

油坊村立足綠色抓發展,圍繞生態抓産業,吸引槎水當地致富能人儲貴林“鳳還巢”,發展安吉白茶項目,並註冊成立了“崑崙家庭農場”。2016年9月,儲貴林的家庭農場和個橋、水鋪兩個村民組的21戶村民簽訂30年租期的合同,流轉荒山、巴茅山三百餘畝,發展安吉白茶和高檔“黃金芽”,目前已完成投資120萬元。開山、清場、挖地、栽苗、茶苗維護,在這三年的茶山建設工作中,凝結著儲貴林夫婦的心血和汗水,也少不了貧困戶勞作的身影。自2017年以來,白茶基地將芭茅山改造成了增綠增效和生態建設的主戰場,解決了附近剩餘勞動力和貧困人口30多人務工,每年支付務工工資和土地租金30余萬元,帶貧減貧效果明顯,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受政策鼓勵,槎水鎮中畈村大戶楊紅旗發展了150多畝桑園,並且走上“多种經營,綜合利用”的發展途徑,桑園套種果樹,提升土地利用價值,楊紅旗説:“桑樹長得比較快,去年栽的今年就有效益,基本上每畝能達到4000元,果樹兩三年以後就能挂果,畝效益加上果樹和桑園,綜合效益能達到10000元左右。”。目前,中畈村已經發展桑園1000多畝,由傳統的家家戶戶栽桑轉變成大戶規模化種植,蠶桑再次成為當地的支柱産業,中畈村先後獲得安慶市、潛山市蠶桑一村一品示範村。中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玉紅説:“我們正在積極申報安徽省一村一品示範村,蠶桑是我們中畈村的一個特色,通過能人大戶帶動貧困戶,流轉貧困戶的土地,農民在裏面務工能夠增加收入。我們要做大做強蠶桑産業鏈,我們有桑葚(果)、桑葉茶、桑葉菜,還有桑葚酒,打響蠶桑品牌,壯大産業發展,使農民增加收入。”

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助力脫貧攻堅是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有力措施,能夠激發貧困戶自身動力,建立長效脫貧機制。同時,能夠有效推動産業結構化調整,解決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中面臨的市場制約問題,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