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安徽省營造創新愉快的人才發展生態

近日,總部位於合肥高新區的合肥本源量子公司,發佈了自主研發的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悟源”,這是我國首個接入實體量子電腦的量子計算雲平臺,其相關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悟源’的問世是我們團隊15年默默奮鬥的結果,但也要感謝合肥高新區在外界對量子計算還充滿質疑的時候,伸開雙臂歡迎我們,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讓我們能心無旁騖做好自己的事情。”談到自己的創新創業歷程,中科大教授、本源量子董事長郭國平心懷感激。

在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院,合肥中科智馳科技公司總經理江如海介紹,他們技術團隊積累了10餘年的無人駕駛技術,但缺少資金無法轉化。關鍵時刻,創新院為其提供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平臺和啟動資金,合肥高新集團提供天使輪投資,安徽省産業扶持政策也提供了很大幫助。“除了資金和場地支援,我們技術團隊還獲得了超過70%的股權激勵。”江如海説,得益於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大力扶持,他們1年多時間就實現了從技術成果到量産盈利。

“破除制約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層次障礙,全方位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讓他們創新愉快、愉快創新一直是‘十三五’以來安徽省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機制創新的著力點所在。”省科技廳副廳長夏輯告訴説,為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近年來,安徽省先後出臺了《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意見》的“1+6+2”政策和支援“三重一創”、科技創新、製造強省、技工大省、大院大所合作等系列十條政策,逐步構建了涵蓋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仲介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包括財政、稅收、金融、智慧財産權等多樣化工具的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創新制度體系。

2017年11月,安徽省發佈《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實施意見》,提出將科研人員享受成果轉化受益比例調高到70%以上,還“允許高校院所按規定自主分配、自主決定績效工資,允許科研人員從事兼職工作獲得合法收入,允許高校教師從事多點教學獲得合法收入。”作為此項政策的受益者,安徽工業大學教授張良安介紹説,他沒有想到,除了搞研究、做實驗,還能出來創業當老闆。憑藉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核心技術,2016年張良安團隊以部分成果作價350萬元入股,成立了安徽海思達機器人公司。“按照現在的政策,未來股份收益的70%都將直接獎勵團隊!”談起未來的發展,張良安充滿期待。目前,全省有159家企業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激勵人才2966人,激勵金額6.29億元。

將高端人才、成果、項目打包整體引進,是近年來安徽省在人才引進方面的成功做法。2014年,《安徽省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皖創新創業實施細則》正式出臺,省級財政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擇優對省內外、境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攜帶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國內一流或國際先進科技成果,在皖創辦公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産業化工作的科技團隊給予扶持。扶持的團隊按照A、B、C三類,分別給予1000萬元、600萬元、300萬元債權投入或股權投資,取得良好績效的,根據《細則》給予獎勵。圍繞“來得了、待得住和用得好”的目標,幾年來,安徽便吸引了超過400個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帶著科技成果落戶安徽創辦企業,項目涵蓋了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共引進各類高端人才1000余人。省科技部門還專門從中遴選了115個科技團隊項目給予資金投入、股權獎勵扶持,投入資金4.57億元,帶動各市投資30多億元。一批高精尖成果正在江淮大地開花結果,成為引領創新安徽建設的源頭活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