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央媒關注安徽脫貧故事:幹勁足 日子越過越紅火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江淮大地處處呈現出一片火熱的奮鬥場景。中央媒體走進田間地頭,深入農戶家中,多角度展示安徽人民用雙手奮力脫貧的故事,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給人們生産生活帶來的巨變。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9月27日播放《脫貧攻堅使大灣村迎來美麗蝶變》,報道了地處大別山腹地的金寨縣大灣村依靠發展“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特色産業,走出了一條安居、樂業的脫貧致富之路。現在的大灣村,茶廠、光伏、漂流、民宿,各項産業越辦越紅火。 2014年大灣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2019年超過了80萬元,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4000元,是2014年的兩倍多。

扶貧車間是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就業、脫貧增收”的有效途徑。人民日報9月25日刊發《小鉛筆變成大産業》,報道了六安市金安區馬頭鎮十字路村一家生産鉛筆的扶貧工廠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目前,六安市共有156家扶貧車間,累計帶動就業5741人,其中包括貧困勞動力1630人。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9月18日報道了長豐縣馬郢社區以助學為引擎,探索志願幫扶、創業助力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用文化賦能,走出旅遊扶貧的特色發展之路。另外,9月19日又推出《車輪飛轉奔小康》,舒城縣不斷推進公交線路建設。“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當地群眾的小康路正越走越寬敞。

盤活“青山”,創新“賣綠”。經濟日報9月24日推出《一地生四金盤活綠資産》,報道桐城市黃甲鎮盤活林地資源,村民不但能拿到股金和現金分紅,還能領到茶廠租金和每月務工薪金。該鎮還通過發展生態旅遊觀光、高端民宿等,最大限度釋放綠色資産潛能。

光明日報9月18日刊發《“馬郢計劃”,空心村變成網紅村》,報道長豐縣馬郢社區通過“馬郢計劃”,激發村民建設村莊、參與藝術創造的熱情,打造田園綜合體項目。短短5年間,馬郢社區從零遊客發展到累計接待遊客20萬人次,2019年遊客量突破10萬人次。 2016年,馬郢社區實現村出列、戶全部脫貧,預計今年社區集體收入可超60萬元。 9月19日,光明日報又推出《安徽六安:革命老區的脫貧密碼》,通過集中養護失能群體、“小”産業帶動貧困戶就業、發展鄉村旅遊堅定致富信心,老區人民過上了幸福小康生活。

探索“交通+”模式,舒城縣啟動交通扶貧,實施城鄉公交一體化。工人日報9月19日頭版推出《一元公交進村記》,報道了安徽省舒城縣開通城鄉、鎮村公交線路85條,投放公交車近400台,村民出行不論距離多長,都只需1元。隨著交通和物流系統的完善,有的村鎮開始探索“交通+電商+扶貧”的新思路。

中國婦女報刊發《一片紅土地的“皖”美逆襲》通訊,報道了金寨縣大灣村在精準扶貧的指引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政策的助力下,62戶貧困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新房。如今,鄉村遊成了大灣村發展的新動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