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分享到 0

合肥市做好三篇文章 打造綠色名片

良好的生態環境,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近年來,合肥市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合肥樣板,以國際濕地城市、公園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為引領,統籌山水林田湖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努力做好“水”“園”“林”三篇“大文章”,著力建設綠色發展美麗合肥,打造“綠色名片”。

截至2019年末,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8.3%,建成區綠地率達40.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建成區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13平方米,濕地率達10.33%,濕地保護率達74.8%。

“水文章”

──國際濕地城市

合肥,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名。

濕地是合肥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濕地總面積11.82萬公頃,它在維繫合肥區域生態安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改善人居環境、支撐城鄉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市堅持“城湖共生”理念,強力推進巢湖綜合治理,依託淠河總幹渠、滁河干渠優化水系空間佈局。

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等入湖河流、灘塗濕地為重點,建設十大濕地,總面積達100平方公里,估算投資95億元,形成環巢湖濕地群,充分發揮濕地作為入湖河水“過濾器”功能。

經過不懈努力,巢湖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19年,巢湖東半湖水質保持Ⅳ類,西半湖由Ⅴ類轉為Ⅳ類,巢湖出湖水質保持優良,其入長江前的國控斷面裕溪口,近年來一直穩定保持Ⅱ類,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做出了合肥貢獻。

完善機制環巢湖十大濕地保護修復,已列入安徽省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被列為合肥市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十大事項”之一。2019年,合肥市人大常委會出臺《關於加強環巢湖十大濕地保護的決定》。

保護修復堅持把濕地保護與修復作為巢湖內源治理的重要舉措,以湖堤外側及入湖河流濕地修復為重點,大力實施“退耕、退養、退居”還濕,擴展濕地生態空間。

以肥東十八聯圩、巢湖半島、肥西三河、巢湖湖濱、廬江馬尾河濕地為重點突破,以點帶面,高品質打造環巢湖濕地公園群,加快推進環巢湖十大濕地建設。

目前,已投入建設投資44.9億元,恢復修復濕地6.28萬畝,完成巢湖湖濱、派河口2個濕地保護修復任務,因今年汛情影響,正在開展濕地功能正確定位,調整優化方案,發揮濕地行蓄洪功能和生態保護功能,逐步開展災後復建。

資金保障將環巢湖十大濕地建設資金納入巢湖綜合治理項目予以經費保障,將國家級和省級濕地公園建設納入林長制目標考核和城市大建設項目,同時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獎補資金。

科普教育通過“濕地日”“愛鳥周”等主題宣傳活動,廣泛開展濕地保護方面的公眾教育活動;利用各種媒體和傳播手段,廣泛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開展“生態合肥·最美濕地”攝影等特色活動,展現濕地保護與修復成果。成立合肥市濕地保護協會,積極創建國際濕地城市……

在對現有濕地生態系統進行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合肥市積極開展濕地科普宣教工作,讓廣大市民更直觀地了解濕地,提高廣大群眾熱愛濕地、保護濕地的良好意識。

“園文章”

──從園林城市到公園城市

綠在身邊,景在眼前。破墻透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垂直挂綠……合肥城區綠化面積和綠化空間不斷擴張,“市民接觸到綠、享受到蔭、觀賞到景”的生態宜居環境由此形成。

啟動實施“十大公園”“100個小公園、遊園”“1000個花境”等專項工作,高起點謀劃建設駱崗中央公園,獲批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承辦權並精心組織園博園規劃設計……讓“小遊園”成為市民的“大花園”,“小盆景”構築起城市的“大風景”。

我市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公園城市建設的指示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立足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新定位,圍繞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目標,堅持“生態優先、以人為本”,按照“提質、提速、提品、提效”的總體要求,千方百計增加城市綠量,拓展城市綠色空間,以繡花的功夫,推動城市綠地功能更加完善、內涵更加豐富、設施更加便民,為城市增綠增彩,讓人們擁有更多“獲得感”。

開展城區“百園攻堅”行動。按照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要求,繼續加強城市公園、遊園規劃佈局和建設,方便居民就近親近綠地、享用綠地。全面啟動三十崗郊野公園等“十大公園”建設;兩年內建設100個小公園小遊園,其中2019年城區完成56個,2020年目前完工52個,正在施工6個。

拓展綠化空間。向空間要綠量,開展墻體綠化專項行動,因地制宜實施院墻、圍欄、硬質護坡等的立體綠化;鼓勵建設生態型、立體型、林蔭化停車場,全面提升城市立體景觀效果。

推進林蔭路建設。重點打造城市新建道路、快速通道、出入口道路寬幅廊道建設和原有道路林帶的綠化提升。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推進特色道路和林蔭路建設,讓市民充分享受綠化成果。

營造花樣合肥。2017、2018年兩年全市共建設花境1014處,面積達24.1萬平方米,評選出優秀花境150處。深入開展“萬家美化家園”創建活動,引領綠化美化向社區延伸,打造幸福美麗合肥。2018~2019年,共評選出172家花園家庭,在全市營造了“愛自然、愛生活、愛家園”的濃厚氛圍。

提升管養水準。持續推進園林綠化養護管理常態化、精細化,做到養護監管全覆蓋;按照綠化、凈化、美化管理要求,持續開展綠帶凈化、噴淋除塵、綠化補植、修剪整形、花境養護和“小老樹”整治等綠化養護專項工作,推行大標段招標管養模式,提升管養水準。

“林文章”

──國家森林城市

見縫插綠,增綠添彩,讓居民出門即見綠。

城外森林環繞,構築天然生態屏障……

自率先在全省推進林長制改革以來,近年來,我市不斷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著力打造特色林長制改革示範區,加快建立健全高效的“五綠”並進機制,以林長制促林長治,全力打造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合肥樣板”。

截至2019年底,全市森林面積達到327.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20.5%增長至28.3%。2019年,合肥市空氣品質達到優的天數為47天,良好207天,優良率為70.4%。

綜合治理抓“護綠”。通過推進林長制,市級領導分別擔任23個市級項目林長,各級領導都戴上了林長“帽子”,成為林業生態資源守護者、責任人,著力推進市縣209個重點項目。

落實“綠色”考核制度,實行目標責任追究制,建立林長責任檔案,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林長黨政同責全覆蓋。夯實“縣大隊、鄉中隊、村小隊”護林員組織體系,落實護林員3063名。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有序開展全市23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全市保護地面積佔國土面積13.4%。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林長責任範圍,進一步明確基層林長管護責任。提升科技防滅火能力,與市氣象局簽訂協議,借助氣象資訊技術,在全省率先開展衛星遙感監測森林火點業務。

擴面提質抓“增綠”。深入推進林業增綠增效行動,紮實開展四旁四邊四創國土綠化和城鎮園林綠化專項提升行動,突出抓好江淮分水嶺、環巢湖、鄉村道路、高鐵沿線、外環高速等區域增綠增效。

創建國家森林鄉村8個、省級森林城鎮14個、省級森林村莊131個;完成四旁四邊四創成片造林4.27萬畝。完成城鎮綠化新增改造提升面積5151萬平方米,新增公園遊園232個,“十大公園”項目中5個已完工。

不斷拓展義務植樹形式,今年全市直接參加義務植樹38.15萬人次,撫育管護等人數385.95萬人次。森林覆蓋率由2017年的27.4%增長到2019年的28.3%;森林蓄積量由2017年的799萬立方米增長到2019年的906萬立方米。

嚴格依法抓“管綠”。 2020年上半年,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會同市人民檢察院印發《合肥市“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成立市檢察院駐林長辦檢察工作室,積極探索檢察機關在林長制工作中的司法介入和助推機制、涉林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檢察監督嵌入式協作機制。

全面落實森林督查整改,立案查處203宗,對重點區域的10起典型案件予以掛牌督辦,已辦結7起。印發《關於規範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審核審批工作的通知》,嚴把林地使用審查關,優先保障國家和省重點建設項目、公共事業和民生發展項目。每年超額完成年度松材線蟲病除治任務。

興業富民抓“用綠”。優化林業種植結構。打造以肥西三崗為中心的綠化苗木生産區、肥東縣南部大規格苗木標準化生産區,大力發展薄殼山核桃等木本油料産業,穩步推進無花果等新興經果林産業。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産業化發展模式,加快木本油料基地、幹雜果經濟林、觀光采摘、藥用經濟林等基地的規劃建設。

推進富農産業融合發展。依託森林、苗木基地、濕地、國有林場等,推動森林生態旅遊與康養、林區休閒服務、花卉苗木觀賞等産業發展。積極推廣“網際網路+林業”,加快建設國家苗木交易資訊中心,促進苗木市場健康發展。

激發動能抓“活綠”。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林權流轉、林權抵押、森林保險等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工作,推行“公司+林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經營模式,著力抓好林業“三變”和“三權”分置改革工作。

創新林業投融資機制。深化銀林合作,完善“林權+林權收儲+森林保險”的貸款模式。探索開展商品林“政策性保險+商業保險”模式,推動森林保險試點全覆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