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分享到 0

千年古村升騰文明氣象

生態環境志願者在行動。潘潔攝

許村民俗文化表演“大刀燈”。許琦攝

從“文化”到“文明” 文明實踐融合非遺傳承

“大刀燈和板凳龍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有著500餘年歷史,也是許村極為顯著的文化名片。我們注重挖掘當地文化特色,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與非遺傳承深度融合。”歙縣許村鎮黨委書記何建中説。

9月4日,走進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鄉賢館,一把10.5米長的大刀燈橫空而放,風采卓卓。每逢傳統佳節,許村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大刀燈都會出現在村民的視野中,這已然成為烙有“許村印記”的文明實踐活動。

許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採用“1+5+n”形式,成立6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分隊,招募志願者近200人。文化志願服務分隊吸收文藝、書法、攝影愛好者及退休教師、非遺傳承人、民俗文化代表等近百名志願者骨幹,在非遺傳承、傳統美德、家風家訓等方面常態化開展文明實踐活動。

“大刀燈威武壯觀,全村男女老少都來看熱鬧,這是我們逢年過節最高興的事。”許村鎮許村村民汪麗琴説。許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堅持組織“大刀燈”民俗表演志願隊伍,積極赴省、市、縣開展“文化走親”活動,展現民俗文化的魅力,弘揚新時代文明風尚,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悠悠歲月長相憶,最是故土總關情。非遺文化的傳承,也是創新文明實踐活動的著力點之一。

許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量身定制課程,先後多次邀請吳寒西、吳義夫、施興華等老師,在鄉賢館、許村文化廣場等地開展業務培訓、知識講座13場,通過觀摩、現場教學對大刀燈的繪製、展演進行詳細講解,著力培育更年輕、更具活力的非遺傳承人才。目前,已培育、輸送非遺傳承新生力量近30人。

從“入眼”到“入心” 歷史古跡成為文明陣地

夏末秋初,綠意盎然的許村,像鑲嵌在山脈中的一顆古樸而璀璨的明珠。歷經風雨的牌坊、亭樓、石碑、祠堂等,皆因文化的傳承而閃耀著厚重歷史的光輝。

“許村文化底蘊深厚,我們用古建築、古祠堂等‘看得見的載體’,實現‘看不見的宣教’,從入眼到入心,群眾在潛移默化接受文化熏陶。”歙縣許村鎮黨委委員汪淼説。打造家風家訓主題墻繪、長廊,推進家風家訓場館建設,綜合整理製成“善行義舉榜”,用“看得見的載體”實現“看不見的宣教”,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貢獻、促和諧的“美德許村”。依託鄉賢館、歷史博物館、政德館、箬嶺古道紅色路線,串點成線形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精品線。

走在精品線的石板路上,明清古民居眾多,東升大社、大邦伯祠、大墓祠、“墻門裏”等古建築保存完好。30余條許氏家訓的精髓文字或繪、或寫、或刻,展現于文化墻繪、牌匾楹聯、樓道長廊等文明陣地。重文重教的儀耘小學、有所建樹的“一門五博士”、180余萬字的《許村志》等本土文化,特色開展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7月初,許村張燈結綵、大擺宴席,遠遠望去猶如一條長龍。長街宴推出的菜品為五子登科湯、蟾宮折桂丸、三元及第蔬、金榜題名筍等,原材料均為村民自種菜蔬,由各戶村民烹制好後,擺放在沿五馬坊古街道依次排開的長桌上。

“作為千年古鎮,長街宴源自於許村春祈秋報的社屋民俗,最早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許村村民為發揚其尊師重教的一項傳統活動。”汪淼説。尊師重教、人文薈萃的許村把文明實踐活動與尊師重教相結合,讓村民在多姿多彩、喜聞樂見的活動中獲得精神滋養,增強精神力量。

從“遺風”到“新風” 移風易俗引領文明鄉風

“我現在每天出門都要帶著一個垃圾袋,看到地上有煙頭或者礦泉水瓶,就會撿起來放進垃圾袋,積攢一個星期後拿到生態美超市裏兌換。”許村村民王奶奶説。村裏剛開始推廣這項舉措時,王奶奶還不太好意思在公共場合撿垃圾,但時間長了,尤其是身邊的村民都開始這樣做,她慢慢習慣出門隨手撿垃圾。

村道小巷乾淨整潔,房前屋後井井有條,記者目及之處看不到一點垃圾。定期開放的生態美超市,以物易物讓村民得實惠、轉觀念、見行動,推動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是生態促文明、文明護生態的生動實踐。

古村之美不僅美在人居環境,更美在鄉風民風。“宣傳我熱愛的家鄉,宣傳厚重的徽文化,在講解中我不僅享受到快樂,而且還給孩子們帶來歷史文化知識,這樣的志願講解我會一直做下去的。”許村村民許強明説。退休後的許強明是鄉賢隊伍中的一員,被村民稱為“首席導遊”。五馬坊下、大觀亭內、高陽橋畔,處處都留下他充滿激情的講述,還培養出了許多“編外小導遊”。

許村將當地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吸納擴充至鄉賢隊伍,一年一度的“許村好人”“道德模範”“星級文明戶”“好婆媳”等評選活動,帶動群眾以評促學。許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推出“家風家訓進禮堂”“家風家訓進學堂”“曬出家風家訓·講好家風故事”等系列活動7場,把家庭教育送到家門口,助推家風家訓世代相傳。

鄉村顏值美如畫,鄉風文明節節高。許村完善紅白理事會組織,建立鎮村紅白喜事管理小組,健全《紅白理事會章程》,將操辦婚喪標準與細節納入並形成新的村規民約,給鋪張浪費念上“緊箍咒”,給盲目攀比實行“大瘦身”。每逢村民家有紅白喜事,20余人婚喪鑼鼓隊到府服務,敲鑼打鼓取代煙花爆竹,勤儉節約、向善向上的好風氣日漸濃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