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這堂課,收穫健康和快樂

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已經成為社會共識。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是落實“健康第一”理念的基礎性環節。近年來,校園體育課程改革、創新性體育活動等在各地有不少開展,如何上好體育課也有了更多嘗試。

日前,教育部對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中《關於出臺剛性措施強化青少年體育教育的提案》作出回應,再次強調要嚴格落實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保質保量上好體育課。破解老問題要打開新思路,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各司其職、匯聚合力。

列隊、跑圈,然後解散各自活動,甚至改上語數外等“主課”……這是不少“80後”“90後”學生時代的體育課記憶。課時被擠佔、內容沒意思……這樣的問題並不鮮見。

體育課是培養青少年體育素養、提升青少年體質的重要平臺。也應當看到,體育課這個本該打牢基礎的環節始終有不紮實、不到位的問題。近年來,各地不少學校也在進行積極探索。體育課學什麼?怎麼上?怎麼考?在越來越多的實踐回應中,人們期待著更深層次的變革和突破。

保量更應保質,體育課需放開手腳

日前,教育部對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中《關於出臺剛性措施強化青少年體育教育的提案》作出回應,提出:“確保學生每天鍛鍊1小時,嚴禁擠佔體育課和學生校園體育活動時間。”這也是實施好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活動各項政策規定中普遍強調的硬性要求。

根據教育部關於體育課程標準的規定,小學一、二年級每週為4節課,小學三至六年級和初中階段每週3節課,高中階段每週2節課。據介紹,調查顯示,近5年來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育課開課率已經從不足50%提升至60%以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所長吳鍵對此表示:“中小學體育課無法開足開齊的情況有所改善,但體育課的品質問題,尤其是體育課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的安排,離科學、有效還有一定差距。”

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總結目前中小學體育課普遍狀況是“三無七不”,即無難度、無強度、無對抗,不出汗、不喘氣、不臟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傷、不長跑。在他看來,體育課不該變成活動課,內容不應只有簡單的踢腿拉伸、列隊跑圈,要具有持續一段時間中等以上強度的運動負荷。

北京的楊女士對自己小學時參加壘球訓練的情景至今仍然歷歷在目,課上的練習總能出一身汗,肌肉也在酸痛中形成了動作記憶。而如今,不少家長擔心體育課運動量過大,孩子吃不消,一旦出現跌打損傷等問題就會找學校“要個説法”。華東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季瀏認為,這是學校提升體育課強度的掣肘。

“開展體育課不能因噎廢食,課程難度應該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運動負荷。隨著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技能水準的提高,事故率也會大大降低。”季瀏表示,學校應該對學生身體素質進行提前摸底,對體質較弱和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給予特別關注,因材施教,以此保證體育課的教學品質。

做好課程設置,體育課要突出個性

北京陳經綸中學帝景勁松分校的學生小黃曾經性格內向,體質偏弱。小學時,她被健美操項目吸引,慢慢融入學校的體育活動中。現在,初二的她養成了晨跑的習慣,每天早晨,都要帶著弟弟在小區裏跑上幾圈。

早早在孩子生活中種下體育的種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要悉心呵護,幼苗才能茁壯成長。因此,體育課內容在不同學齡段應當有不同側重。“小學階段以一般性體育遊戲和運動項目遊戲的體驗學習為主,培養孩子的體育興趣;進入中學,就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和掌握1—3項體育技能,養成主動鍛鍊的習慣。”季瀏説。

不同地區學校規模、班級人數不同,體育課教學方式要因地制宜探索,不斷創新。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教科院體育教研員江華舉了個例子:“看似是‘固定節目’的課間操也能玩出花樣,如果讓大家根據不同音樂編出不同的動作,看看哪個班能收穫最多的掌聲,就能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在變化中不斷嘗試,孩子的天性也得到了釋放。”

精細化管理、鼓勵學生彰顯個性是一種趨勢。北京陳經綸中學帝景勁松分校打破常規實行“560課程模式”,將學生的課間操、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整合成每週5天、每天一節60分鐘的體育課,還採取走班制,為不同興趣的學生提供了健美操、球類、旱地冰球等多種項目的選擇。“每節體育課的時間增長,內容更充實,可設計的教學環節也增加了,體育鍛鍊的效果更好了。”北京陳經綸中學帝景勁松分校體育教研組組長劉娓楠説。

豐富青少年體育鍛鍊活動形式,教育部提出要聚焦“教會、勤練和常賽”3個方面,引導學生除了學會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外,還要通過競賽激發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北京陳經綸中學帝景勁松分校執行校長徐琳介紹,學校每週都有全員競賽課,每年都舉辦校園體育節,“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自己做賽事策劃、參賽、裁判、宣傳,在深度參與賽事的過程中以體育人,孩子們精神面貌的改變非常明顯。”

改革體育考試,體育課應培養習慣

學校體育課開展得好不好,校方重不重視很關鍵。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教研院體育教研員車純感觸很深:“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不會意識不到體育的重要性。只是在面臨與其他考試學科‘爭時間’的時候,往往無奈地在體育課上作出讓步。”

這樣的感受反映了一個尷尬的現象:學校體育有時會淪為考前的“一陣風”。上世紀90年代,中考加試體育開始推行。客觀來説,這對提升青少年體質發揮了一定的“指揮棒”效果。根據中國教科院的調查統計,14—16歲青少年身體素質處於較高水準,這得益於中考加試體育,但小學低年級,高中二、三年級和大學階段還處在學生體質健康的較低水準階段。

在吳鍵看來,體育考試依然是現階段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手段。去年年底,雲南省對中考招生制度進行改革,分值從過去的50分升為100分,中考體育由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技能體能考試以及體育競賽成績等組成。“五育並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有具體舉措。”吳鍵説。

“為了避免學生因應付考試而對體育産生厭煩,考什麼和怎麼考至關重要。”季瀏認為,體育中考不該成為“一錘子買賣”,要在中學階段年年考,讓學生“一天不鍛鍊就渾身不舒服”。此外,考試內容也應該由側重單個技術向掌握完整運動轉變,讓學生通過體育課和體育考試真正或至少較好掌握一項運動技能。

通過考試帶動體育教育,在當下也許是“不得不為”。“也要看到,體育本不該被考試束縛,現在考試是為了將來可以不考。未來有一天,當體育自然成為孩子們成長的組成部分,為他們帶來健康和快樂,並伴隨一生,我們就不再需要體育考試了。”北京市朝陽區教研中心體育教研員孫衛華説。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