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女排奧運冠軍張常寧在《關於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準運動隊建設的建議》中提出,隨著國家對青少年體育工作重視程度的日益加深,現有的高校辦高水準運動隊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已經無法滿足學校體育高品質發展的需要。對此,她建議高校運動隊的招生規模由不超過本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1%提高至3%,從而進一步激發青少年體育鍛鍊熱情,推動高校體育更好更快發展。
記者近期採訪了多位校園體育專家、學者,他們均對張常寧提議的方向表示了歡迎。與此同時,他們認為,除了考慮微調招生比例之外,更重要的是從宏觀層面進行戰略佈局,倡導高校因地制宜、根據自身特點發展高水準運動隊。
高水準運動隊的角色之變
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開始開展高校高水準運動隊建設,探索體教融合培養高水準運動員模式。到2020年,我國有283所高校具備高水準運動隊招生資格。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不僅招生學校越來越多,高校高水準運動隊的角色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表示,在發展高校高水準運動隊之初,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運動員,它既不具備帶動整個學校體育運動發展的功能,也不承擔為國家培養競技運動員的任務。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
“今天看來,從國民教育系統培養和選拔優秀競技運動員,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而大學的高水準運動隊,就是教育系統培養競技運動員的最後一個集結地。”
張常寧的研究生導師、南京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儲志東認為,未來學校高水準體育人才的出路可以有三條——特別有天賦的進入專業隊,另一部分進入體育專業院校,畢業後成為體育教師或從事體育相關行業,還有一部分以高水準運動員身份進入普通高校學習並訓練,豐富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帶動更多普通大學生參與各項體育活動,成為校園體育的榜樣力量。
北京交通大學體育部副主任崔迎春説:“高校高水準運動隊的孩子情商、心理素質都非常好。我經常説,他們永遠不會拉低學校的就業率。真正走到工作崗位,其實更多是需要一種綜合素質。許多學生畢業以後,如果羽毛球打得好,很多單位也喜歡要這樣的學生。”
由於高校高水準運動隊承擔的功能越來越多,類似張常寧的提議近年來並不少見。面對眼下擴大高校高水準運動隊招生規模的呼聲,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認為,擴招涉及教育部對招生的比例限制和招生過程中學校自主權的問題。他表示,如果教育部放寬學校招生的自主權,特別是對於專門人才招多少的自主權,其實是一件好事。
鐘秉樞説:“以體育為突破口,在高水準運動隊擴招方面賦予高校一些權利,那麼實際上我們也應該賦予這些高校在招收其他特殊人才時一定的權利,那麼這可能就會造成新的公平,而不是不公平,讓各種人才都可以進到高校學習,這實際上會給我們教育改革帶來一種新動能。”
招生比例不能“一刀切”
張常寧建議的方向,得到了受訪者的普遍肯定與支援,但他們也紛紛表示,修改關於“1%”的規定,不能簡單“一刀切”,1%的比例並不是所有高校都不夠用,也並非提高比例就可以解決高水準運動隊發展中的所有問題。
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告訴記者,幾年前在修訂相關文件時,專家組發現,高校高水準運動隊建設的最主要問題不是招生比例夠不夠,而是不平衡。
記者查閱了教育部在2020年初發佈的《關於公佈2020年普通高校高水準運動隊技術調整結果的通知》後發現,在283所具備招生資格的高校中,清華大學招生項目最多,共有包括足球、籃球在內的八個項目,但也有不少高校僅僅開展一項。
“怎麼叫‘不平衡’?”劉波表示,在這些具備招收資格的學校中,學校招生項目數量從一個到八個不等。“清華是八個,有的學校可能是四五個,還有最少的只招一個。你同樣是1%,對於招七八個項目和招一個項目那就不一樣了,像清華肯定是不夠的,這是第一個‘不平衡’。”
“第二個‘不平衡’,就是每個學校的本科招生總數不一樣,我們屬於本科生很少的,大約3000多人。按照1%算下來有30多個,此外我們的足球項目單獨批了10個名額,實際上也就40多個。對於我們八個項目來説,40多人是根本不夠的,滿足不了需求。有些學校本科生招得很多,可能招七八千,這樣它的高水準運動隊一年就可以有七八十人,但可能這個學校只有一到兩個項目,這招得就太多了。”
“我們當時提的建議是按照項目,一所學校每招一個項目,就給十個名額。這樣的話像清華招八個項目,就進80人,差不多應該夠了。我不管你本科生數量,也不管你按照比例算出來多少,如果只招一個項目,最多給你十個名額就行。”劉波建議説。
鐘秉樞持相似觀點,他表示高校的規模不盡相同、性質也不一樣,如果一所學校每年招100名高水準運動員,卻只發展一兩個項目,這完全足夠了。有的學校如果每個項目都招幾個,平均到每個項目卻沒幾個人,就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實際上取決於高校如何設置高水準運動隊,什麼項目該怎麼做,這樣的話才有利於高校高水準運動隊的發展。”鐘秉樞説。
擴大規模亦需戰略佈局
除了招生比例,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高校試辦高水準運動隊30多年後,教育部應該“鋪開”這項工作,讓1000多所高校自主決定是否創辦高水準運動隊。對於這項龐大的工程,也有受訪者認為按照目前的狀況,尚不具備條件。
鐘秉樞説,完成“鋪開”的工作,核心是要有戰略佈局。“這個問題不在於放開多少,鼓勵大家做沒有問題,但核心是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有機地佈局。什麼高校發展什麼項目?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和原有的青訓體系如何有機配合?與原有的國家各級訓練基地如何有機結合?”
“如果還像現在這樣,就撒個芝麻你自己去做,而缺少了宏觀的佈局引領,這件事情就可能很難完成。”鐘秉樞説。
劉波認為,不是允許多招,高校就可以多招,“學校具不具備訓練條件?有沒有好教練?經費夠不夠?這都是問題。如果想這麼做,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這1000多所學校,能夠共用體育系統的資源,否則靠自己根本無力完成。”
清華大學可謂是在全國高水準運動隊建設方面做得最好的高校之一。然而,據劉波多年的教學實踐觀察,與專業隊相比,他們在營養供應、康復手段、訓練設施方面還遠遠跟不上。
“這些方面恰恰是體育系統的優勢,但如果這些優勢無法向教育系統過渡,可能高水準運動隊的建設就無法繼續推廣,所以我個人覺得首先現在肯定不具備全部放開的條件。其次就算全部放開,有沒有好的效果,有沒有吸引力也不好説。”
崔迎春認為,如果單純地擴大招生名額,但沒有政策指導的話,對一所學校的壓力其實挺大的,也可能會引發其他問題。
幾位專家在受訪時均表示,高水準運動隊的擴招意味著需要大量優秀的專業教練,這在運動隊建設中是一個關鍵因素,但教育系統現行的制度和評價體系抑制了教練的積極性。
劉波告訴記者,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的評價標準不一樣,職稱評定也不一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專業教練向教育系統的流動。“先不説學校是否需要這樣的人,退一步講,就算學校需要這樣的人,他以什麼方式進來?這是不好解決的。國外有些競技體育方面的教練,都是聘任制的。比如説我聘一個高水準教練,我發高工資就可以了,他願意來的話就來了。”
“但這樣在中國不行,因為涉及戶口、編制問題,而且關鍵的是我們還給不了人家那麼高的工資。在中國大家都很在乎,我戶口能不能過去?編制有沒有?如果只是聘的話,萬一不聘了,我幹什麼去?”
崔迎春同樣表達了對教練問題的關注。她透露,交通大學的教練員和其他老師上課課時數相同,但是課下,教練還要帶訓練,投入的時間、精力是翻倍的,但從收入上並沒有體現這一點。
“我們學校也在修訂一些關於教師職稱的相關政策,他們確實是雙倍工作量的投入,可否就針對高校高水準運動隊教練員的工作量制定一個統一指導意見?當然對於很多教練員來説,體育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即便不給錢,他們也照樣帶學生。可對於他們工作的認可,我覺得從學校或國家層面來講應該給予更多重視。”崔迎春説。
鐘秉樞、劉波等人認為,在體教融合問題得到高度重視的大背景下,加強高校高水準運動隊建設是大的趨勢。但是,要想真正讓高校成為高水準運動員的搖籃,還需要在教練員引進、經費保障、場地設施建設、保障團隊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有相關配套的措施。這項工作任重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