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需求端的潛力仍在,所以體育培訓行業的自愈能力很強,但行業內的企業受限于規模和項目品類,大家應對風險的能力會不同。”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譚建湘一直關注國內體育培訓行業發展,他表示,從暑期體育培訓市場的整體狀況來看,行業正在逐步回暖,但是行業自愈仍面臨許多困難。
過去的兩三年裏,體育培訓行業,尤其是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發展可謂是加速度爆髮式發展。“但因為是新興行業,體育培訓缺少監管和統一的標準,市場也出現一些亂象,例如培訓資質問題、項目同質化嚴重為爭搶客源而産生低價競爭等現象。按照正常的規律,一個新興行業在經歷過爆髮式增長後會暴露出問題,然後再經過市場的檢驗,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在行業協會組織以及政策的引導下,再健康有序發展。”在譚建湘看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體育培訓行業的“洗牌”提前到來,那麼仍在堅守的體育培訓機構就要思考,如何提升自己應對風險的能力,思考培訓資質以及師資教練員的培養、思考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以提升抗風險能力,思考項目多元化以規避同質化競爭。
“體育培訓行業發展一定要實現項目多元化,避免過於集中在一兩個項目上。”譚建湘發現,在體育培訓行業復工復産階段,一些項目的“生源緊缺”問題嚴峻,“為了配合校園足球和三大球項目,這兩年‘足籃排’培訓機構扎堆出現。從項目普及來看,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機構扎堆,很容易因為爭搶生源而造成市場亂象。很多機構抱怨招生難,生存難,這就暴露出供需兩端不平衡的問題。而與這邊爭搶生源開課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家長為孩子選了一個體育培訓項目,卻沒有太多機構可選擇。最顯著的例子是每年有許多家長送孩子到國外學高爾夫,如今因為疫情,國外的高爾夫暑期班停了,但是這些家長在國內也找不到合適的機構。一些小眾的項目也隱藏很大的市場空間,但行業卻沒有顧及到,白白浪費了這些潛在的價值。譚建湘感言,“體育培訓機構重新規劃發展佈局的時候,一定不要‘看別人做什麼我就跟著做’,而是‘看市場需要什麼我再做’。”
在解決生源問題後,教練員師資流失也是體育培訓行業回暖後面臨的難題。疫情之後,很多培訓機構倒閉,教練員也被迫轉行,讓這些已經“出圈”的人才回流到行業,難度不小。例如在網路健身大熱的當下,一些教練員發現當健身教練也是一份不錯的職業。教練員資源是體育培訓機構的硬實力,但是在青少年培訓行業,高水準的教練和名師數量遠遠跟不上市場的需求。“在不同的運動項目,我們有很多知名的運動員,但是真正從事體育培訓行業的人並不多。其實有很多運動員退役後還是希望能繼續在自己熱愛的項目中發揮光熱,無論是培訓機構還是相關的協會部門,應該把這個橋梁架起來。優秀的運動員經過體育教育學的相關培訓,就是很好的師資力量。”
青少年是體育培訓機構最重要的服務人群。在這些體育培訓機構面臨發展困境的時候,譚建湘認為,政府需要予以扶持,通過政策重點引導扶持,推動各級體育部門向這些機構購買體育賽事、訓練、培訓等服務,進一步優化培訓行業發展環境,推動青少年體育培訓市場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