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
分享到 0

塑造新優勢建設綠色長三角

形成保護與開發良性迴圈

遠山蒼翠近山無,通往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妙西鎮慧心谷的一路上,溪水潺潺,鳥鳴聲聲,竹影婆娑。從今年2月底重新開業以來,慧心谷綠奢度假村入住率不減反增,週末及節假日“一房難求”,平日入住率近60%。

“得益於浙江打造‘坡地村鎮’過程中,創新採用低密度、點狀供地方式,佔地面積300余畝的慧心谷借鑒高腳樓建造方式,保留茶園、竹林等生態空間,實際建設用地面積降到11畝,同時形成‘房在林中、林在房中’的獨特生態景觀,吸引眾多遊客。”慧心谷總經理杜永平日前對記者表示,長三角資源互通以及交通一體化發展,更為人氣恢復提供保障,隨著杭黃高鐵、申嘉湖高速妙西出口等開通,近來上海、江蘇以及杭州淳安、建德等地遊客明顯增多。

生態環境是高品質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是衡量高品質發展成效的重要尺規。長三角三省一市積極行動,努力做足“聯”字文章,將環境與經濟進行進一步的整合性思考,強化區域共保聯治,共同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

前不久,淮北美欣達迴圈經濟産業園項目簽約淮北高新技術開發區,包含報廢汽車拆解、廢鋼加工、報廢輪胎、廢機油(生物油)、報廢電池回收及資源化利用等固廢處置,綠色紡織等産業項目,力爭打造國家級百億迴圈經濟産業園,助推淮北“無廢城市”建設。“長三角是美欣達固廢處理‘戰場’的重要地區,目前美欣達集團在全國擁有180多個項目公司,其中三分之一都在長三角。”在位於浙江湖州的美欣達環境産業研究院,院長沈燕告訴記者,長三角一體化意味著科研、資本、人才以及政策的優勢統一,隨著各地政府越發重視環保,希望未來借長三角發展勢頭,為産業發展找到更好動力。

放眼長三角,聚焦生態環保産業發展,一市三省在不斷尋求更多合作,深耕項目培育,致力於將“兩山理念”轉化為綠色經濟新動能。

加快建設綠色生態屏障

在歙縣深渡鎮綿潭村的生態美超市,輻射三源、九砂、漳嶺山、漳村灣、漳潭、淮源等村,每週三上午為兌換日,從開業至今,當地群眾參與垃圾兌換活動積極性持續高漲,垃圾回收、分類放置的綠色環保意識有所提高,衛生環境日益改善。去年兌換群眾約為4900人次,兌換可回收廢品約為1700公斤。

護一江清水,展生態畫卷。新安江畔的深渡鎮,是黃山—千島湖黃金旅遊線上安徽境內重要的轉机站,位於歙縣東部,一直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和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近年來,集中配送農藥成為黃山綠色發展的新坐標,真正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統一。“深渡鎮共有兩個農藥集中配送網點,由縣農業農村局負責日常經營管理,由市新安江農資公司作為配送主體統一配送農藥及回收包裝廢棄物。 2019年兩個網點共配送農藥33.2萬元,回收包裝廢棄物21.6萬個。”深渡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化區域生態系統和重要生態空間保護,打好區域水污染、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健全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到2020年,區域跨省界河流水質基本達到水功能區目標,PM2.5年均濃度進一步下降,優質生態産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長三角區域合作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隨著巢湖濕地面積擴大和濕地生態系統的逐步穩定,濕地水質凈化能力得到加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巢湖濕地資源記錄的植物數量由2013年的211種升至275種。白琵鷺、豆雁、紅嘴鷗、野鴨等珍稀鳥類越來越多地選擇在這裡越冬、棲息,目前巢湖沿岸有記錄的鳥類已達300多種。 2018年和2019連續兩年,素有“國寶”之稱的東方白鸛出現在巢湖半島濕地。

省發展改革委相關人士表示,我省將加強生態空間保護,持續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建設生機勃勃的綠色安徽。加快生態廊道建設,強化以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農田林網和堤岸林為主的防護林體系建設,開展全線兩岸植綠復綠。提升生態屏障功能,增強皖西大別山區、皖南山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打造森林生態安全屏障。

健全緊密聯防聯控保護體系

多年來,河流流域治理是一個跨區域的難題。以跨界河湖為重點,長三角積極探索深化流域協同治理。

作為我國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的首次實踐,新安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首輪試點于2012年正式實施,浙皖攜手,目前正實施第三輪試點。新安江已成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千島湖水質穩定保持為優。這場被外界形象稱為“水質對賭”的探索,正在朝著常態化、長效化邁進。現在,浙皖再探新路,籌謀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已被寫入國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共推“新安江實踐”在更廣闊和更綜合的生態系統“開花結果”。“這就有點像,青山綠水對接金山銀山。”黃山市新安江保護局有關人士説。

“近年來,通過建設和完善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十大工程’,創造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取得更大生態效益和綜合效益。”省發展改革委相關人士表示。

讓新安江跨流域生態補償的“樣板”走向全省、走向全國,是這一試點是否成功的試金石。安徽省做深做實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著力打造“長效版”“拓展版”“推廣版”。

滁河是長江下游一級支流,守護“一泓清水”,落實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是關鍵。 2019年,蘇皖兩省在滁河陳淺斷面實施跨省橫向補償機制。“水質不達標,上游補償下游;水質達標了,下游補償上游。”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潘羽忠表示。

安徽省提出,在長江、淮河流域推行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滁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建立完善沱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在濕地等其他生態領域推廣“新安江模式”。“美麗長三角”漸行漸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