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安徽累計42.4萬人受災 7月11日起雨帶將移至江北地區

高考部分科目延期、明清古橋被沖毀……皖南連日強降水給部分地區帶來災情。來自氣象部門的最新預報顯示,7月10日,隨著降水天氣系統北抬,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將明顯減弱。

73個氣象站超過500毫米

7月2日以來,強降水區位於大別山區南部、沿江江南以及沿淮東部。2日08時~7日08時累計雨量:有2132個站超過100毫米(覆蓋面積佔全省36.5%),有73個站超過500毫米(大部分位於皖南山區),最大黃山玉屏樓687.7毫米。

氣象專家分析認為,6月中下旬到7月初,雨帶一直停留在西南地區東部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是由於梅雨相關的天氣系統相對穩定。與我國雨帶分佈關係密切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過去這段時間一直穩定維持,副高邊緣暖濕氣流強盛,長江中下游地區低渦切變系統活躍,形成長江中下游地區長時間的梅雨天氣。

沿江多條河流出現超警洪水

據水情遙測資訊顯示,截至6日16時,巢湖多個站點超警戒水位。目前西河、兆河水位仍在緩慢上漲。

從水位看,水陽江、牛屯河、黃池河、運糧河等河道防汛形勢更加嚴峻,部分站點甚至已超警戒水位1m以上。長江幹流水位持續上漲。安慶、蕪湖站水位分別為16.29m和11.2m,即將到達警戒水位。隨著長江第1號洪水向下游推進,加上區間降雨共同影響,預計長江幹流各控制站點將超警戒水位。

為何沿江河流水位上漲這麼快?省應急廳防汛抗旱處負責人表示,近期強降雨一直穩定在沿江江南一帶,加之前期長江水位較高和上中游來水,沿江支流受江水“頂托”,外排不暢、出現積澇。部分站點甚至出現閘下水位高於閘上水位現象,即“下游水比上游水還高”,這説明出現了“排水梗阻”。

429座超汛限水庫中,大型水庫4座,中型水庫22座,小型水庫403座。截至6日16時,位於宣城寧國的港口灣水庫水位135.73m,超汛限2.73m;位於太湖的花涼亭水庫水位85.42m,超汛限2.62m;位於霍山縣的磨子潭水庫水位181.36m,超汛限1.36m。

皖南多座古橋被洪水沖毀

記者從黃山市方面了解到,因持續強降雨,特別是7月6日晚~7月7日上午持續暴雨引發洪水,導致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屯溪鎮海橋于2020年7月7日上午9:50左右被大水沖毀。由於大橋兩岸街道、社區幹部超前部署疏散人員,封閉橋梁人車通行,無人員傷亡。

鎮海橋為6墩7孔全石質拱橋,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遭水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度重修。清光緒十年(1884年)四座橋墩受損,再次重修。長133米,寬15米,為六墩七孔石質拱橋。

此外,受持續暴雨影響,6日下午,皖南第二大古橋——旌德縣三溪鎮三溪村的樂成橋,被洪水衝垮。樂成橋,俗稱“三溪大橋”,又稱南河橋,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清初為洪水沖毀。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眾人集資重建。全長156米,寬6.20米,橋面至河床高9米。橋孔凈跨度尺度不一,中孔為11.50米。橋面兩側設有石質欄杆。

全省累計受災人口42.4萬人

7月2日以來,我省持續性強降雨共造成池州、宣城、黃山、安慶等7市30縣(市、區)不同程度受災。截至7月6日17時,全省累計受災人口42.4萬人,緊急轉移2.7萬人(其中集中安置877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1.7千公頃;因災倒塌房屋89間,嚴重損壞房屋142間,一般損壞房屋386間。

截至7月6日,合肥、銅陵、宣城等10個市27個縣啟動了防汛Ⅲ級或Ⅳ級應急響應。全省抗洪搶險最高峰時投入11.30萬人,其中上堤巡查防守3.81萬人。投入機械設備4424台套,搶險船隻307舟次。

11日起,主雨帶將抬至江北地區

據省氣象專家預計7~10日大別山區和沿江江南多持續性強降水,並伴有短時強降水和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其中7~8日大別山區和沿江江南部分地區暴雨,局部大暴雨;9~10日雨帶略有減弱南壓;11日起主雨帶北抬,江北部分地區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氣象專家建議:大別山區和沿江江南前期降水偏多,本次過程強降水區與前期重疊度高,氣象災害易發。需防範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的山洪和地質災害,關注淮河以南中小河流洪水和城鄉積澇,重點關注長江流域、新安江流域以及巢湖流域汛情發展。關注降水期間伴有的局地雷電和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增強災害防範意識,科學避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