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去年安徽小龍蝦産量位居全國第二

近日,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産學會發佈了《中國小龍蝦産業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2019年,安徽省小龍蝦産量達34.98萬噸,位居全國第二。全國小龍蝦養殖産量前30名的縣(市)區中,安徽省佔據4席,其中長豐縣位居第19位。

雖然江淮大地有著豐富的小龍蝦養殖資源,擁有合肥龍蝦、全椒龍蝦等2個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但小龍蝦産業面臨的競爭也與日俱增。如何延伸小龍蝦産業鏈,提高附加值,讓安徽龍蝦競爭力更強?連日來,記者聯繫採訪了相關部門、龍蝦養殖戶,從政策扶持、稻漁産業基地建設、科技支撐等方面探訪小龍蝦産業的發展。

安徽小龍蝦産量穩居全國第二

《報告》顯示,2019年,湖北省小龍蝦産量92.5萬噸,位居全國第一。安徽省小龍蝦産量34.98萬噸,比2018年增長60.8%,是我國小龍蝦養殖5個主産省份中增幅最大的。安徽省小龍蝦産量也就此超越湖南省,重新回到全國第二的位置。安徽省小龍蝦的養殖面積也位居全國第二,面積達397萬畝。

2019年,全國小龍蝦養殖産量前30名的縣(市)區中,湖北省16個、湖南省7個、安徽省4個、江蘇省3個,安徽省上榜的4個縣分別是霍邱縣、宿松縣、長豐縣、全椒縣,其中長豐縣位居第19位。

從規模化加工看,小龍蝦規模化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江西五省。安徽省規模化加工廠有14個,加工量3.5萬噸,全國排名第五。

《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合肥市城區品牌龍蝦餐飲店160余家,年消費龍蝦達8500噸。全市現有各類龍蝦大排檔1500余家,全市龍蝦産業銷售額超過億元。

安徽小龍蝦近六成銷往長三角

安徽省小龍蝦産量達34.98萬噸,主要銷往哪些地方呢?全省稻漁綜合種養推進調度會上傳來的數據顯示,安徽省小龍蝦有近60%銷往長三角地區,佔長三角市場份額的25%左右。

6月30日,在廬江縣放馬灘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來自各地的經銷商紛至遝來搶貨。這裡每天上市的小龍蝦産量超過3萬斤,其中超過70%的小龍蝦銷往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

小龍蝦養殖國家級示範區掌舵人吳保林告訴記者,今年5月以來,放馬灘小龍蝦的價格穩中上漲,“端午前後,4至6錢的蝦批價在16元每斤,7至9錢的蝦批價在27元每斤,超過歷史同期最高價格。”

在肥西縣高店鄉團塘村,蝦稻養殖能手沈克好告訴記者,在市場拓展領域,主要放在整個長三角地區,客戶也多數集中於此。

養殖“硬核”技術不可或缺

稻蝦種養目前是我國應用面積最大、總産量最高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也是我國小龍蝦的主要養殖方式。在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方面,如何能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硬核技術不可或缺。

在肥西縣高店鄉團塘村,沈克好的稻蝦種養不僅沒受到疫情影響,反而逆市飄紅。與普通大米生長環境不一樣,蝦稻米“生活”的水稻田非常規整,每塊田四週都挖有寬約3米的蓄水溝。

從字面上理解並不難,周圍的水域主要供小龍蝦生長。蝦稻共生,已成為安徽養殖龍蝦衍生出來的新模式,沈克好正是這種模式的踐行者之一。

沈克好為2000多畝的蝦稻田專門聘請了技術員來看護,好的種植條件搭配好的種植技術,再加上純天然的種植環境自然就生産出了優質的大米和龍蝦。“普通大米批發售價每斤2元左右,而蝦稻米售價在4元左右。優質蝦稻米市場價高達6元,依然被一搶而空。”沈克好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合肥市蝦稻綜合種養面積達72.1萬畝,産業從業人員超6萬人。

省水産技術推廣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年,安徽不斷豐富稻漁綜合種養産業的“內涵”,總結出了多種配套技術模式,無論是適合田塊小、水源少的“三流鄉模式”,還是高標準改造的繁養分離“精養蝦模式”,都能為養殖戶和企業提供支撐。

小龍蝦産業轉型還需品牌塑造

《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主産省份小龍蝦養殖戶效益盈虧分化較大。隨著入局的“玩家”越來越多,競爭更加激烈。

縱觀國內公認的兩大“龍蝦之都”,江蘇盱眙和湖北潛江,都在養殖、流通、加工、節慶旅遊等全産業鏈上領先全國。安徽如何打響品牌,推動龍蝦産業的轉型升級?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增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安徽省將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稻漁産業基地建設、著力強化科技支撐、加快補短板強弱項、加強稻漁品牌建設等方面著手推進稻漁産業發展。

“打造一批小龍蝦加工領軍企業,推進稻漁産業與休閒農業融合發展,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稻漁綜合種養産業。探索開展小龍蝦價格保險,進一步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加強區域性市場建設,發展冷鏈物流,讓安徽龍蝦走得更遠,競爭力更強。”據悉,今年安徽將繼續推進小龍蝦苗種基地建設,建設10個規模500畝以上、良種繁育2000萬尾以上的小龍蝦良種生産基地。

此外,安徽省還將培育一批稻漁區域品牌、領軍企業品牌、領軍人才品牌、節慶文化品牌,打響稻漁綜合種養産品知名度,推動以小龍蝦為主題的餐飲節慶、休閒垂釣、旅遊觀光等産業融合發展,延伸産業鏈,提高附加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