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藏十年的白崖寨景區、有你不知道的四種顏色
他是一座擁有700年曆史的古寨堡;
他2001年白崖寨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月14日,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他位於安徽省宿松縣趾鳳鄉白崖山,始建於元朝末期,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白崖石砌的古城墻綿延十余華里,被文史專家譽稱為“南國小長城”。
白崖寨可以四種顏色來詮釋:古、紅、綠、白。
古色:700年古寨華東第一古堡
白崖寨始建於元末,因依託白崖山築起的寨堡而得名。據省文化考古專家考證,白崖寨距今有700多年的歷史,是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華東第一古堡”。
據記載,西元1330年,蒙古人南下中原,戰禍頻發。元末義士吳仕傑率眾壘寨禦寇。依東峰、西峰、北嶺各以為營,間列市肆。唯西營峰懸一線,峭壁摩天,有坦處僅可插屋數椽。
明末崇禎年間,戰亂頻繁,本縣人徐行獻山擴城,不但擴大了寨堡面積,而且加固重修城墻。
光緒年間,清代刑部主事賀頎、工部主事賀欣兄弟倆辭官歸隱,為保障鄉里,仿傚前人吳仕傑,各捐谷二千石,重修寨城,鄉鄰聞訊,熱情贊助幫工擴充寨城,使之能容萬餘人。他們在寨城東、北、南三面修造石城,將石城壘就比原基擴寬一米,新增三座城門,分別是聽雨門、乘風門和朝九門。
白崖寨留下了許多古代軍事遺跡、摩崖石刻,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太平天國軍,都在此留下了刀光劍影和萬丈豪情。
西元1637年,明末農民起義軍挺進宿松,明將史可法率兵駐此,被張獻忠所率領的起義軍圍困甚急,在東峰石壁題有悲壯名聯:“聽澗底泉聲,呼天地是歌是泣;看階前月色,問英雄還死還生”,在史可法面臨全軍覆沒之際,總兵左良玉率兵來援,加之鄉民助戰,史可法轉敗為勝,獲勝後在西峰親題“最上一乘”記功。
如今白崖寨總面積82平方公里,寨墻全長4264米,差不多綿延十華里。古人利用白崖山上現成的片石壘就的石墻高3米,寬1米,險要地段為雙層。
在冷兵器時代,憑藉天然的險要位置和高大的寨墻,這裡儼然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現在,遊客拾365級階梯而上,還可以直達攀龍門而進入寨中心,感受這裡鮮明的地方建築特色和古寨文化。
綠色:植被豐茂抬頭即能見“囍”
白崖寨峰陡崖峭,景觀繁多,山上植物資源豐富,主要有馬尾松、黃山松、楓香、映山紅等100余科700多種,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宛若一幅神奇的山水畫。
旱蓮木與南酸棗樹,更是白崖寨綠色的代表性體現。其對生長環境尤其挑剔。
旱蓮木:別名喜樹,在進入攀龍門後,可見城內天然一片喜樹木,高約25-30米,直插雲霄,須仰視才能看見樹冠。應了進此門“抬頭見囍”之兆。
南酸棗:樹榦挺直,果核較大且非常堅硬,因其頂端有五個眼,自古以來就象徵著“五福臨門”的意思。其果核也同時被稱為“五眼六通菩提子”。
紅色:堅固城墻造就不朽史章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部分紅軍和地方武裝在轉戰途中經趾鳳河進入白崖寨整編,組建紅二十七軍。劉士奇任軍長,全軍約4000余人。紅軍在此與國民黨展開激戰,殲敵一個團,戰後在寨內關帝廟召開慶功大會。不久又成立了蘄春、宿松、太湖工作委員會,為白崖寨增添了光輝的一頁,留下了革命戰爭的不朽史章。至今西門外百花石旁猶存幾座無名紅軍烈士墓。
在山腳下的紅二十七軍紀念館,奮勇向前的紅軍戰士雕塑群以及兩側墻上深深淺淺的紅軍戰士浮雕,瞬間讓人感受到紅二十七軍將士勇往直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白色:霞光閃耀奇石聳立林間
白崖寨所在山體地質結構大部分為片麻岩系列,間有花崗岩,還有藍晶石岩透鏡體,形成于25億年前太古代末的大別山運動。
“白崖寨”因山頂裸露白色崖石而得名,在陽光照射下的崖石散發出閃閃銀光,光彩奪目。
白崖山全是風化石,唯獨百花門前有兩扇百花石,相對聳立。由於長期櫛風沐雨,石上顯出各種花紋,如山菊、牡丹等。太陽剛出東山頭,縷縷金光灑在含有雲母的崖石上,反射出一片白色的霞光。
白崖寨寨墻順山脈走向,有的沿山腰而築,有的在峭壁上逶迤起伏,曲折蛇行,共環繞五座山峰,其中主峰雁戀坡海拔476米,窄徑淩空,崖飄百仞。寨城內外,峰巒嵯峨,芳草佳木,疊翠流香,天工與人工相映成趣,渾然一體中露出神奇,引人入勝。白崖山上奇石頗多,如石筍、青蛙石、道人石、腳印石、龍骨石、百花石之類,惟妙惟肖。
從2009年起,白崖寨景區未對外經營性開放,十年來,我們不斷創新景區管理模式,加大白崖寨保護修繕力度,實施景區景觀品質提升工程,各類文物古跡和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好保護和改善。
白崖寨景區于2020年4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
在這封藏的十年裏,古色的歷史文化依舊沉澱,綠色的森林植被更加繁盛,紅色的勝利精神不曾改變,白色的獨特景觀神奇壯麗,它們在這裡,在白崖寨,在你我前行的腳步上。這十年,是白崖寨經歷風雨的點點滴滴,是白崖寨豐富和更新的隱匿時光,更是白崖寨期盼遊客的的煥然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