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分享到 0

推進生態補償,守護碧水長流

近日,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九次工作會議暨長三角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六次工作會議在浙江湖州召開,三省一市深化跨區域生態環保合作,共護可持續發展生命線,共挑綠色發展“金扁擔”。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在美麗的新安江畔,坐落著新安江生態文明實踐中心。這裡是展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建設歷程和經驗成果的重要平臺,全方位呈現新安江模式從醞釀到建設過程中的寶貴經驗。

“我省創新推廣新安江模式,實施大別山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地表水生態補償和滁河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有力促進了全省水環境品質的改善和綠色生産、生活方式的轉變。”省發展改革委皖南經濟發展處負責人表示。

《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全面推行生態補償機制”,加快推進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十大工程建設,全面推廣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跨區域生態補償污染賠償標準和水質考核體系;在長江、淮河流域推行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滁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積極推進洪澤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建立完善沱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在濕地等其他生態領域推廣“新安江模式”。

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新安江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首輪試點于2012年正式實施,目前正實施第三輪試點。“試點8年來,我省新安江流域治理累計完成投資逾150多億元,黃山市關停了190多家污染企業,搬遷100多家工業企業至迴圈經濟園,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實施了農村面源污染、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工業點源污染整治、生態修復工程、環保能力建設等5類366個重點項目。新安江街口斷面水質連續8年達到補償考核要求,滿足地表水環境品質Ⅱ類標準。”省發展改革委皖南經濟發展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千島湖湖體水質與上游來水同步改善,營養狀態指數逐步下降。經中國環境規劃院評估,新安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達到246.5億元,水生態服務價值達64.5億元。綠色産業長足發展,城鎮、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7%和9.3%。

省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胡功傑認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尤其是市場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遵從“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是調動各方積極性、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是我省繼新安江流域後建立的首個省級層面的生態補償制度,以淠河總幹渠羅管閘為跨界考核斷面,以斷面監測水質情況確定流域上下游補償責任主體,每年設立補償資金2.12億元,專項用於涵養水源、水環境綜合整治等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防治方面支出。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大別山生態補償制度啟動實施以來,斷面水質全部達標,總磷、總氮、氨氮、高錳酸指數等指標保持穩定並有所降低。補償資金累計達12.36億元,實施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308個項目,172個項目建成已投入運營。通過各類資金投入和生態補償項目實施,大別山區水環境品質顯著改善,極大地調動了老區人民治水管水的積極性,真切實踐了綠色發展道路。

2019年12月底,省發展改革委等九單位聯合印發《安徽省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方案》。《方案》提出“建立綠色利益分享長效機制”,明確要全面推廣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和大別山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支援生態保護地區和受益地區開展橫向生態補償,建立完善跨省界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跨市域流域內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提供優於水環境品質目標的水資源予以補償的機制。

2018年起,我省建立以市級橫向補償為主、省級縱向補償為輔的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覆蓋了我省長江、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重要湖泊等85個水域,121個斷面。目前,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已向市級全面拓展,全省16個市均建立了市級跨縣(市、區)的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橫跨3市的沱湖流域生態補償開始實施。通過實施地表水斷面補償,全省斷面水質總體改善效果明顯,極大提高了社會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牢牢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2018年底,安徽、江蘇兩省政府就實施滁河流域生態補償達成一致意見並簽署協議。“目前,滁河流域生態補償已正式實施,根據水質監測情況,2019年度斷面水質為Ⅲ類水,滿足補償考核要求,江蘇省撥付我省補償資金2000萬元,我省財政撥付滁州市滁河生態補償資金3000萬元。”省發展改革委皖南經濟發展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