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合肥與上海的“雙城合作”平臺、吸納超過3000家企業入駐、各項創新技術層出不窮……6月17日,記者走進位於肥東的“合肥上海産業園”,探尋産業集群東向發展的“秘密地”。
打造百億級機器人及智慧製造産業新高地
今年2月份,總投資50億元、年産360萬片的協鑫整合再生晶圓項目,正式落戶合肥肥東産業小鎮,這一填補國內自主再生晶圓量産空白項目,將助推肥東打造成國內最大規模的再生晶圓生産基地,也成為安徽打造萬億級積體電路産業集群的“新助力”。
像這樣的大項目落地,在肥東機器人産業小鎮數量不少。
“自2017年我們機器人産業小鎮落地肥東以來,已經導入以‘機器人+’為核心的13個工業項目,其中有6家已經開工,今年正在推進4個項目的開工建設。”據肥東機器人産業小鎮産業負責人江軍介紹,計劃通過未來3—5年的招商建設和運營以後,形成以機器人産業為抓手,構建從孵化、研發、生産到應用的全産業鏈大生態。同時,打造百億級機器人及相關智慧製造産業新高地,實現“機器人+産業”的廣泛應用。
本土企業持續進行智慧化升級改造
“目前,我們生産區共有5條驅動橋智慧裝備線,其自動化、智慧化在國內都屬於一流。”走進合肥海源機械的生産區,這條自動化生産線正有序産出車橋,這些産品也將輸送至德國凱傲集團、比亞迪、江淮等車用品牌。
海源機械從事車橋及油缸的設計、研發及製造20年,目前其車橋和油缸配套件在國內市場佔有率處於前三位。“可以説,迎難而上、創新研發成為我們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主因。”據合肥海源機械副總經理吳爽介紹,今年疫情期間,為了保障産業鏈和供應鏈,在做好防疫保障的前提下,2月10日起就首批復工復産,到2月底已經恢復到往日100%的産能。
而下一步,該企業也將持續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加快與合肥工業大學、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安徽省機械科學研究所開展更加緊密的産學研合作,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研發水準。
合肥技術保障全球“抗疫”
大眾耳熟能詳的小天才電話手錶、OPPO手機的攝像頭技術,均是“合肥造”。6月17日,走進位於肥東的安徽光陣光電科技,展覽廳內的不少産品吸引參觀者駐足,這個自2017年落戶肥東的科技企業,在短短三年內將攝像模組技術做到了全國一流。
新冠疫情期間,作為一家科技技術型企業,安徽光陣運用自身科技創新等優勢,加入阻斷疫情傳播行列,全力助力全球抗疫。
“我們成立了遠紅外熱成像模組的項目生産,圍繞紅外成像産業鏈,根據市場發展需求,依託公司現有的業務,進一步開發並豐富終端産品應用。”據安徽光陣光電科技常務副總陳勇介紹,紅外測溫響應時間快、非接觸、使用安全,對疫情做到早期發現。
“後期我們這項技術還將應用到警用的人臉識別系統中,比如,在警盔上安裝了這樣一套系統,警方在巡邏過程中就能對街道上的行人進行識別,實現抓捕逃犯等功能。”陳勇表示。
合肥、上海“雙城合作”的重要載體
肥東經濟開發區成立於2002年9月,2005年經安徽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開發區。2018年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安徽合肥商貿物流開發區(籌),將其整體併入安徽肥東經濟開發區,保留“合肥上海産業園”牌子。
“‘合肥上海産業園’是合肥市與上海市‘雙城合作’的重要載體平臺,在區位交通、産業集聚、産城融合、土地資源等方面具有巨大發展潛能,也是合肥市東向發展的新平臺、創新發展的新高地。”肥東縣委常委、肥東經濟開發區(合肥上海産業園)黨工委第一書記趙慶一介紹,截至目前,該園區已入駐企業3000多家。
“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為助力企業渡過疫情難關,肥東經濟開發區將2020年定為‘為企服務基礎年’,構建‘精準、便捷、高效’的常態化企業服務管理體系。”趙慶一表示,在助推園內企業有序復工復産的同時,也在加快合肥上海産業園的建設。“目前,我們已啟動東方大道、岱河路、白馬山路、關井路等18個重點基礎設施的設計、招標和施工。中鐵合肥新型交通、民商物聯網等項目也在同步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