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很多國家允許自行車隨身帶上地鐵、火車,允許汽車車頂架攜帶自行車,設置專門的自行車車廂,國內尚處於未開放狀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奧運冠軍葛菲提交了一份關於“解決自行車上高鐵、動車,推動體育旅遊産業融合發展”的建議,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熱議。
如今,隨著國民經濟水準的不斷提升,群眾對健康、娛樂、休閒的需求迅速增長,國內自行車運動尤其是群眾性的自行車運動呈迅猛發展態勢。
2018年全國自行車愛好者1600萬人,2019年增加到1850萬人……中國自行車協會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騎行已成為繼健身、跑步之後的又一大眾運動項目。無論是作為業餘消遣或愛好,還是嘗試做業餘車手,騎行人群和各種俱樂部都在不斷壯大。
據悉,目前51%的騎行者每年會參加至少一次自行車業餘比賽,60%的騎行者每年會參加4次以上的騎遊活動。在自行車運動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一些制約廣大自行車愛好者出行和運動項目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推動自行車、運動船艇、滑雪板等體育器材裝備的公路、鐵路、水運、民航便利化運輸;二是在一些有道路條件的旅遊景區,設置路面幅度不窄于4米,滿足自行車賽事舉辦條件的自行車專用道,將步行與騎行遊客分開。”葛菲建議,通過體育用具道路運輸、景區體育運動條件的提升,將體育旅遊資源串聯起來,吸引遊覽人流,提升地域文化的影響力。
可喜的是,如今隨著各類自行車賽事及活動的開展,以及全國各地騎行綠道的建設,“自行車+旅遊”已成為新型體育旅遊模式,也被一些地區視為振興旅遊業的新動力。
“2019年的環渤海不間斷騎行賽共吸引了來自21個省區市的選手參賽,最大年齡67周歲,最小年齡17周歲。賽事路線途經北京通州區、天津寧河區、河北秦皇島、遼寧盤錦紅海灘、營口鲅魚圈到達瀋陽,全程1029公里。”環渤海不間斷騎行創始人曲安江認為,相比起其他體育項目,自行車運動可參與度高,群眾基礎廣泛,更易與旅遊産業相結合,“我們舉辦此項賽事就是想通過健康騎行的方式,形成京津冀遼四地“體育+旅遊”聯動,促進環渤海區域協調發展。”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千島湖環湖建成了400多公里的生態騎行綠道,如今綠道經濟已經初顯成效。”淳安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徐躍進告訴記者,現在每年千島湖舉辦的各種自行車賽事及活動,能夠吸引國內外近30萬人次參賽,“2019年,淳安縣共接待騎行遊客140.49萬人次,同比增長12.3%。‘自行車+旅遊’不僅帶動了我們當地旅遊景點的火爆,也讓住宿、餐飲、自行車租賃等相關産業得到發展。”
近幾年,儘管國內的“自行車+旅遊”市場發展迅猛,但相比一些自行車運動發展成熟的歐美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據《義大利自行車旅遊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在義大利境內自行車旅遊住宿,包括本國人和外國遊客,共近5500萬晚,佔住宿總數的6.1%,總住宿費用47億歐元,佔所有住宿費用的5.6%,其中30億歐元來自外國遊客。
如今自行車旅遊作為新生業態,正在國內悄然興起。有業內人士指出,圍繞“自行車+旅遊”的配套服務亟待跟上,例如在駐車、應急維修、住宿、餐飲、如廁等方面,切實為自行車愛好者做好服務。這一市場還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不斷培育多形式、多層次的自行車旅遊服務體系,激發自行車運動産業的市場活力。(轉自6月12日《中國體育報》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