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
分享到 0

如何從“豐收在望”到“顆粒歸倉”

收割機總量可以滿足搶收需要,高性能和綠色環保機械普遍使用

經過200多天的生長,我省4300萬畝小麥陸續迎來收穫。

5月21日,記者從合肥出發,過淮河入黃河故道,來到蕭縣。一路上,大地如鋪上了一塊塊毛茸茸的金色地毯,洋溢著豐收的氣息。在蕭縣鄭腰莊村,美來農機服務社裏靜悄悄的,只有負責人孟迪一個人在,農機庫棚裏也空蕩蕩的。“現在收割機都在河南作業,預計月底前到咱們這裡收割。”孟迪説。

記者看到,在這座老式糧庫改造的合作社基地裏,幾座平房式糧庫經過修繕,已經為新麥騰空。“合作社一共50多臺收割機,日作業面積能達到600畝左右。預計今年在蕭縣會收到六七萬畝。”孟迪説,“已經做好了所有準備,就等著麥子熟了。”

蕭縣農機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吳伯朗告訴記者,今年蕭縣小麥麵積130萬畝左右。“現在全縣落實收割機3100台,再加上每年正常流入的差不多3400台,平均一台機子作業面積400畝左右,完全可以做到‘成熟一塊、收購一塊’。”

“預計我省麥收從5月下旬開始,到6月上旬基本結束,由南向北逐步展開,黃金收割期10天左右。”省農業農村廳農機管理處處長陳發明介紹,為確保小麥由“豐收在望”變為“豐收到手”。計劃投入聯合收割機20萬台,如不出現重大異常天氣,現有聯合收割機完全可以滿足搶收需要,機收率預計穩定在98.5%以上。

為迎戰夏收,農機部門在機械保障上都做好了哪些準備?

陳發明説,4月30日省農業農村廳印發《2020年小麥搶收工作方案》,各地對轄區內小麥搶收資訊摸排調查,準確掌握收割機保有量、擬引進收割機數量、預計收穫開始與結束時間等基礎資訊。據此彙編成手冊發放給全省機手,方便機手開展跨區作業,也作為本地調配機械的依據。

為確保農機具充足,今年以來我省加快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機手購置聯合收割機,保證機具在小麥搶收前落實到位。截至5月中旬,我省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7428萬元,其中補貼聯合收割機2549台,受益農戶15110戶,大量新機具為“三夏”搶收搶種提供了物質保障。

“以前機器的喂入量都是2公斤或4公斤,現在普遍是8公斤。喂入量大意味著收穫速度快,作業能力強,稍微有點潮濕的麥子也可以收。不像以前進麥口會卡住。”吳伯朗反映,從最近一兩年夏收看,越來越多的大馬力、高性能和綠色環保、複式新裝備開始投入使用,提升了作業效率和品質。

強化服務解決機手後顧之憂,“綠色通道”讓農機順暢轉場

“三夏”搶收時間緊、作業集中,對交通、油料供應和機械維修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如果農機突然在地裏壞了怎麼辦?“那不能讓它‘趴窩’!”吳伯朗拿出一張“2020年三夏服務聯繫表”給記者看,上面是服務單位、服務人員以及具體的聯繫方式。“作業期間,這些人24小時待命,可以隨時為農機手提供維修服務,解決後顧之憂。”吳伯朗説。

陳發明介紹,5月初以來,各地已充分利用視頻會議軟體、微信群、QQ群等資訊化平臺,開展線上技術培訓和諮詢答疑,提高機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産意識。組織技術人員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進村入戶,指導機手對作業機械進行檢修和調試。

農機作業,機手和機械往往跨越千里。為此,今年我省繼續開通農機跨區作業“綠色通道”,落實免費通行政策。全省發放3.4萬張農機跨區作業證,做好機手資訊登記備案工作。聯繫往年來我省作業的外省農機化服務組織,吸引更多機械參與小麥搶收。同時,在主要路口設立330個跨區作業接待站,為外來機手提供服務。

加強溝通協作,合力推進小麥搶收。強化與氣象部門協作,保持密切聯繫,關注天氣變化,及時提供氣象資訊服務。強化與交通運輸部門協作,確保農機跨區作業“綠色通道”暢通。強化與公安部門協作,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強化與石油供應部門協作,採取切實可行措施,認真落實優先優惠政策,保證農機用油供應。

採訪中記者發現,“收割”也越來越成為一項成熟的“服務”産品。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主動適應市場的“功能表式”“託管式”“全程化”等服務模式日益完善,服務環節已經從耕種收向專業化植保、秸稈處理、産地烘乾等農業生産全過程延伸,既滿足了農民和農機手多樣化需求,又促進了農機化水準不斷提升。

“農機部門將充分發揮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農機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品質好、組織能力強等優勢,大力推廣訂單作業、託管服務和‘一條龍’全程機械化作業等服務方式,確保‘機有活幹,麥有機收’。”陳發明説。

建立紅橙黃三級響應機制,應急機收作業隊實行統一調度

連陰雨是麥收“頭號大敵”。為此,各地提前謀劃糧食晾曬和烘乾,發展糧食烘乾機械,努力提升烘乾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入庫。

“太關心天氣預報了!5天的、半個月的預報都看。”孟迪激動地説,2018年就是連陰雨,好好的優質麥最後成了不合格的麥子,“現在看今年的麥收天氣還不錯,但是也不能大意,已經做好了週密安排”。

記者在合作社大院一角看到一座簇新的烘乾塔,地面硬化還在最後的收尾。據孟迪介紹,烘乾塔剛剛完工,日烘乾能力達120噸,“如果遇到陰雨不利天氣,可以為合作社以及周邊農戶服務”。像這樣的烘乾設施,在蕭縣全縣有30多處。

如果田間濕度大,輪式收割機短期內無法下地,影響搶收。“針對這個問題,合作社預備了3台履帶式收割機,這樣哪怕下著小雨都可以下地作業,搶進度。”孟迪説。

陳發明告訴記者,為應對不利天氣,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小麥搶收應急預案》,成立小麥搶收指揮部及辦公室,建立紅橙黃三級響應機制,明確相應措施,落實應急保障舉措。要求各地結合實際制定應急預案,提高應急情況下小麥搶收能力。“主要是做好機具對接,引導供需雙方簽訂作業協議,將作業田塊落實到人到機。開展資訊化服務。通過網際網路、微信群等方式,及時發佈作業資訊及相關政策,引導機械有序流動。依託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計劃組建470個應急機收作業隊,應急時由農業農村部門統一調度,確保關鍵時刻機械‘調得出、用得好’。”陳發明説。

採訪中記者也發現,我省糧食烘乾能力仍存在不足,應對陰雨不利天氣的裝備支撐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一些基層農業農村幹部建議,在加強烘乾設施建設的同時,要發揮糧食部門收儲應急烘乾保障主渠道作用,增加烘乾設備,提升收儲企業糧食烘乾能力,更好地為農民服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