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黃河,攜帶著滾滾泥沙蜿蜒東流,數千年來留下了複雜的故道體系。在流經我省北端碭山縣700餘年後,黃河于1855年最後一次改道北徙,在當地留下一條長46.6公里的廢河道,即碭山黃河故道。
碭山境內這條黃河故道如今流經當地7個鎮4個果林場,流域面積277.8平方公里,水面36.5平方公里。乘船在蘆葦叢生的廢河道中穿行,不時有各種水鳥的啼鳴傳來;故道兩岸,梨樹青蔥,油桃鮮紅,優質的沙土和泡沙土孕育了甘甜的水果;碭山嗩吶古韻悠悠,四平小調婉轉動聽,藍印花布清新淡雅,古樸的虎頭鞋虎虎生威,故道上、梨樹下,厚重的黃淮文化源遠流長。
經多年堅持不懈治理開發,黃河故道兩側已形成林地、濕地相間分佈,果業、農業競相發展,民俗、風情互促共融,昔日貧瘠的黃河故道早已變為沿線群眾決勝全面小康的“黃金故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近日,本報記者行走安徽最北端,揭示黃河故道的“甘甜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