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手機版
掃碼即可查看網頁

中國網客戶端
點擊查看下載頁面


立即查看

中國網

藏北牦牛,承載生活與文明的故事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金秋十月,第二屆中國鄉村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大會在京召開,我受邀參加這一由800余家企業、2300多個特色優勢産品所參展的大會。在西藏展櫃前,我驚喜地品嘗到高原牦牛肉乾,不僅鮮美可口,還富含營養。

圖為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鄉村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大會上,參會嘉賓在西藏展櫃前品嘗牦牛肉乾(唐召明2024年10月11日攝)

牦牛,被人們稱為“高原之舟”,與北極熊、南極企鵝並稱為“世界三大高寒動物”。

牦牛是世界上稀有的偶蹄類動物,也是適應高原生存條件的珍貴物種。大約在距今3500—4500年前,高原人類就開始馴養牦牛了。馴養後的牦牛,自古以來就是雪域高原最好的生活及經濟保障。

在廣袤的藏北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牦牛文化。牦牛不僅是牧民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是他們心中的寶貴夥伴。

在雪域高原許多古老的神話中,牦牛被當做是宇宙星辰的象徵和神靈的化身,許多山川河流也是以牦牛命名。

世界牦牛在中國,中國牦牛在藏北。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氧含量低,氣候乾燥,6億多畝草場,形成高寒草地型牦牛的天然發育場所,成為聞名全國的“牦牛之鄉”。

過去牧民群眾多住帳篷,逐水草而居,其食品主要由糌粑、肉類、酥油、茶四種構成,其中絕大多數食品或直接取之於牦牛,或用牦牛産品加工而成。

圖為藏北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嘎措鄉二村兩名兒童正在瞭望牦牛群(唐召明1988年攝)

提起牦牛,我總會想起1988年在那曲地區雙湖辦事處(現那曲市雙湖縣)嘎措鄉二村近距離拍攝牦牛時的情景。那是寒冬的一天午後,暖暖的陽光鋪灑在覆蓋殘雪的金色草原上。我拿著相機走出村莊。前面是幾十頭安閒的牦牛。兩個十來歲的小女孩戴著棉帽,用棉頭巾捂著臉坐在山坡上。那些牦牛只有二三頭站著啃吃地上枯黃、稀疏的小草,而其他的則像待命的武士臥在山坡,頭全部朝東望著前方,嘴裏嚼來嚼去地反芻。遠望過去,它們宛若一塊塊巨大的黑色磐石,紋絲不動地傲立在天地之間,碩大堅硬的犄角直抵蒼穹。走到近前,我發現有不少牦牛角上挂著紅、黃、藍等色的小布條,煞是好看!我繞前繞後拍照片,牦牛瞪著圓鼓鼓的大眼睛一動也不動,不是聽到它的喘息和嘴裏的反芻聲,我真會把它們當成一幅幅天然雕像。

在我眼中,這種在平原地區從未見過的動物渾身都是寶貝。在藏語中,牦牛被稱為“諾爾”,也就是“財富”“寶貝”的意思。

藏族朋友嘎瑪不久前從西藏帶給我來自藏北高原的風乾牦牛肉和“啦啦”。風乾牦牛肉,是牧民群眾通過自然風吹日曬讓牛肉水分完全蒸發,更易長久保存的牦牛肉。

藏北高原的牦牛肉,因肉質富含氨基酸和鈉、鉀、鎂、鈣、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極富營養價值,被譽為“肉牛之冠”。

圖為藏北班戈縣牧女正在製作奶製品“啦啦”(唐召明1987年攝)

而“啦啦”,則是類似奶酪的一種高品質奶製品。“啦啦”一般用作招待客人,也是藏北高原逢年過節時的主要食品之一。這種用牦牛奶經凝固而成的食物,基本上排除了牛奶中大量的水分,保留了其中營養價值極高的精華部分,被譽為乳品中的“黃金”。

藏北高原牦牛的日産奶可達2公斤左右,為一般黃牛的3倍,其奶乳含脂率和蛋白質都很高,50公斤奶能夠提煉5公斤酥油,為人類攝取營養提供了有力支撐。

酥油,是藏北牧民群眾喝酥油茶須臾都離不開的奶製品。它是將牦牛奶煮沸後,取掉表面形成的浮油,倒入專用木桶、或分奶機中攪拌,再用手工除去多餘水分,捏成團製作而成。

圖為逐水草而居,趕著馱物牦牛正在轉移草場的藏北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的牧民人家(唐召明1987年攝)

數千年來,牧人和牦牛有著一種獨特而又親密的聯繫。遊牧生活長期遷徙,牦牛是牧民生命中長期陪伴的朋友。當天還是濛濛亮的時候,家裏年輕的牧人和牦牛群一起前往草地茂盛的山谷,牧人歌聲的唯一聽眾就是牛群,而對牛群了解最深的就是牧人。

小時候人們在牛背上長大,長大了就走在牛群邊上。正是這種形影不離的聯繫,對牧民而言,牦牛不是牲畜,而是他們的好友。但海拔極高的藏北高原,必須有更多的能量供給,而藏北高原物産極其匱乏,因此,數千年來牧民都在食用牦牛肉。

在藏北高原,牦牛過去還是牧民最便捷、最低成本、最靠得住的馱運工具。過去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在游動放牧轉場中,轉移帳篷、馱運生活用品和食物,幾乎全靠牦牛。

圖為藏北牧民過去遊牧所居住的黑色牦牛毛帳篷(唐召明2001年攝)

就連居住的帳篷、日常貯存物品的口袋,拴牛拴馬和捆東西的繩索,甚至一些冬季穿的禦寒衣服,也都是用牛毛編織和做成。這些物品防寒、防潮且很結實。捻成的繩子,富有彈力,結實耐用。

牦牛皮質地堅硬,用其製成工具具有持久耐磨的特點。用它可製作牛皮筏、皮袋、皮箱、皮靴、皮鞋底、皮繩、皮絆,還可以製造鞍套,韁繩、馬籠頭、鞭繩、皮帶、皮包、鼓槌等各種生活用品。現如今皮革開始利用機械來加工,用其製造皮鞋、服裝、沙發等各種奢侈的日用品。

圖為藏北牧民人家在牦牛毛帳篷前所堆起的做燃料的牦牛糞(唐召明2010年7月31日攝)

牦牛糞則是藏北牧民生活中世代賴以生存的主要燃料。草地上、山坡上、房前屋後,到處都可以見到它攤曬或壘垛的身影。

如果説,西藏是“世界屋脊”,那麼藏北就是“世界屋脊的屋脊”,由於這裡空氣含氧量僅有平原的一半,較低的含氧量很不利於燃料的充分燃燒。牦牛糞由於其黏性成分被牦牛在體內消化吸收後,剩下的纖維物質疏鬆通透,增加了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使燃燒完全徹底,是數千年來難得的燃料。

20世紀80年代,我在藏北高原採訪,常常住進縣招待所,屋中央都有個燒牛糞的鐵皮爐,屋角堆著牛、羊糞燃料,要靠自己生火取暖。説心裏話,我倒挺喜歡聞牛糞的乾草味,也喜歡拿著屋角的一塊塊牛糞餅,用廢舊報紙或煤油來引燃牛糞火,然後鏟幾簸箕火力猛、但不耐燒的羊糞蛋在牛糞火上。不一會,當鐵皮火爐被燒得通紅,屋裏暖和起來,驅趕走身上的寒氣時,讓我很愜意,也很有勞動的成就感。

可以説,牦牛是藏北牧民的“衣食父母”。因為它為人們提供了肉、乳、毛絨等畜産品。比如,出售的活體成年公牦牛一頭約七八千元,成年母牦牛一頭約一萬元,是藏北牧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圖為過去手拿牧鞭的牧女格桑措姆(左四)和同伴們在一起分享勞動成果——優質牦牛絨。她們都是藏北班戈縣絨毛分梳廠的生産能手(唐召明1994年5月2日攝)

近年來,在藏北高原的脫貧攻堅中,牦牛産業迅速發展。廣大農牧民群眾已從原始的“人放天養”模式逐步過渡成合作社養殖模式,並增加補飼、暖棚等科技含量,來促進産業鏈的延續、補鏈工作。牦牛成為藏北高原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正在越來越大地發揮著重要作用。

目前,那曲市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完善育繁推廣體系、推廣高效養殖方式,強化人工飼草培育研究、推進産銷一體化發展,高標準建設了一批特色畜産品生産基地和産業帶。

此外,那曲市還充分利用區外市場、人才優勢、援藏優勢,著力打造區域性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引進北京企業,共同組建西藏天牧牧業開發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牦牛産業項目,並與杭州和成都餐飲公司等分別簽訂購銷合同,或是舉辦那曲牦牛肉品鑒會,助推藏北高原牦牛肉走進其他省市百姓的餐桌。

如今的牦牛肉乾、鹽炸牛肉、牦牛肉酥及藏北高原冰鮮牦牛肉等美食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等特點開始走出西藏,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天地,正在成為人們舌尖上的美食。(中國西藏網文、圖/唐召明)


【責任編輯:張芃芃】